中国故事

用户头像
来自武汉商学院-王颖发布于:2019-12-19 17:17:19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当代生活、当下创作依然有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我在创作过程中有很深刻的感触。我认为感觉,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需要费心地到处寻找,它而是一直就融入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血液里,从恒久的时间之中流传下来。 我是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惊奇地发现这一秘密的。在一次古代汉语考试中,题目是让解释《十五从军征》中的一句诗“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旅”在本诗中的字义。我之前并没有复习过这个内容,但我立刻本能地就写下了“野生”两个字。因为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奶奶总是把野生的苋菜、西瓜等植物说成是“旅”的,“旅”在我的家乡话中,指的就是野生的植物。交了试卷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古代汉语的课本,来查看这个古字的字义,惊喜地发现我做对了。那时我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我的奶奶并不识字,但她是怎么知道古汉字隐藏的深意,并且娴熟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呢?我对此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家乡的老人们经常所说的口语,发现有很多我自小就习以为常的词语,都完整地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字义,比如,庄子《齐物论》中有“故为是举莛与楹……”“莛”是草茎的意思,指的是光滑的植物秆。在我的家乡话里,现在也把麦苗的茎叫“麦莛子”。“春种一粒粟”的“粟”指的是小米,而在我小时候,就知道大人们把小米称做“粟粟”,中国最早的酒是用小米酿造的,我家那边至今还把小米酿造的酒叫做“粟子酒”。在《红楼梦》中,也有很多人物的口语与我的家乡话相似,比如,“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吧。”这个“难为”至今还在我们的口语中。“宝玉笑着说:‘这个须得就酒才好’。”这个“就酒”,我们现在依然会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那薛大爷一年不给不给,这二年也帮了咱们有七八十两银子。”这里“不给不给”,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说的,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一直流传到今天,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恒久的生命力。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武汉商学院-涂志刚发布于:2019-12-19 18:44:47
不错哦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