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剧所具有的民俗特色
钟敬文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即 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 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来源于人民,又在人民之中传 承与发展。它存在于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与活动中,它贴 切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每逢庙会等大型活动,总会有川剧。 茶馆里也会有唱川剧的,庆寿、婚嫁、丧事,也会有川剧的 出现。
(一)地方文化的融入,红火场面必不可少
川剧所特有的“帮腔”是红火场面的主要构成元素,川 剧所演出的地所大多是茶馆、庙会、香会等人流众多的地方, 而川渝地区人民喜好热闹的民俗对川剧的演出场面有着巨 大的贡献。观众的喝彩声与欢呼声成了川剧形成集体意识的 催化剂,也使得第三方创作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帮腔” 是观众对剧目与角色态度的一种表现,是使观众感同身受的 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表现观众生活态度的一种方式。我 曾在茶馆听过川剧剧目《情探》,场下帮腔之多,使其情感 更加丰富,也使得情感元素在观众心中的流通性更加顺畅, 场面渲染更加强烈。而川剧中变脸、踢慧眼等独树一帜的绝 活,也大大满足了川渝地区人民所拥有的好奇心与图新鲜心 理,其剧目《白蛇传》中,在红绿蓝脸现出本相之后又出现 了金脸的“垮脸”技术,让人叹为观止。
(二)节奏紧凑,高潮起伏
众所周知,川渝地区的人脾气急、火气大,这一民俗也 被反映在川剧之中。因为四川人本身说话急且快,所以唱词 不拖沓。而川剧中的打戏最为精彩,武生随着鼓点快节奏地 敲打,将行云流水、力道控制绝妙、激烈的武打场面展现给 大家,使其身临其境,让观众觉得十分过瘾。而川剧中喷火、 快节奏变脸等技艺也是将其节奏变得紧凑,呈现给观众节奏 激烈、惊心动魄的场面。随着音乐的变化,剧情也在不停地 发展直至高潮。这将川渝民俗文化的“快节奏”心理表现得 淋漓尽致。
二、川剧所承载的地方文化
(一)唱词的地方化
四川方言是川剧的立身之本,“川剧是在四川的土壤和 气候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具有四川人的语言特色和音乐 风味、渗透着四川人的个性、反映着四川的民情、风俗,适 合四川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习惯的戏曲艺术。”带着四 川特色风味的四川话是川剧的语言基础,也是特色基础。因 为语言文化,川剧也形成了唱腔少、说白多、帮腔多的特点。 川渝地区的人说话喜欢用叠词与俚语,具有诙谐与幽默 的特色。川剧唱词沿用了这一特点,这使得它更加贴合民众生活,变得更加平民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丁丁猫儿(蜻 蜓)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老鼠别*——打猫儿心 肠”。这些俚语、歇后语的使用给川剧增加了诙谐的效果, 也让在台下观看的人露出会心的笑容,刺激观众的笑点。四 川人说话夸张,在川剧中也有所体现,如《巴山秀才》中“每 人吐一泡口水 , 也要把你几个淹死 !”“少年夫妻老来伴 , 一时不见惊叫唤。”这让川剧的念白变得非常生活化,就像 将台下观众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台,只是换了一个方式表演 而已。川剧的唱词与念白异常上口,这有异与其他剧种,但 就因为这特殊的地方,才让它扎根在川渝人民的心中与川渝 文化之中。
(二)戏本里所表现的巴蜀地区的生活方式
川剧里通过唱词与念白表现出来的巴蜀地区生活方式 是多样的,其中有饮食文化、生活劳作、婚嫁与丧事等。例 如饮食文化,川剧《野鹅滩》中,因为县老爷联合师爷、仵 作和衙役要乡民们给办一场“九斗碗”的酒席,如果办出来 就不收办案费,当剧中角色一开口,唱的是一出川菜系的满 汉全席,有酒,酒是四川特色的高粱酒;有下酒菜,下酒菜 有川菜里名声响亮的各种凉拌野菜、兔头、鸭头,热菜里有 大刀蒜泥白肉、麻婆豆腐、椒麻鸡等。一边是县老爷吃着席, 一边是师爷做笔录,一看,师爷做的笔录记成了菜谱,为剧 情增添了一份荒诞色彩。
川剧里常有巴蜀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的投影,这也是川剧 在巴蜀地区立足的元素之一,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承载着巴 蜀地区的特色文化。
三、保护川剧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当下川剧面临的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脑、手机变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工具,这也带动了电视剧、 电影的发展。茶馆、会馆、坝坝茶等*所人不再多,使 得川剧的演出范围大幅度缩小,快餐式的娱乐方式让愿意观 看川剧的人少之又少。川剧没有舞台,市场狭窄,后继无人, 这让川剧里许多独门绝技成了“博物馆艺术”。这也导致了 在川剧中传承的文化的流失,比如语言艺术,当下时代,会 说本地俚语的年轻人很少,据调查,年轻人与自家老人交流 时,往往听不懂老人口中的俚语。而俚语代表的是一个地方 的语言传承。
(二)保护川剧的必要性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一个内陆省份 , 只有川剧融合了儒 释道传统诸多文化因素 , 融合了唐诗、宋词、元曲等元素。 其曾经的辉煌及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 , 奠定了它必然是四川 文化最闪亮的名片 , 必须是传播优秀文化。
为了在音乐创作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创新,印青将不同于 传统民族歌剧的元素融合在了《运河谣》之中。既不同于类 似于《江姐》这样的曲调曲风,也和西方国家的歌剧进行了 明确的区分。由于社会大众对音乐的态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变化,因此在创作歌剧时既不能舍弃优秀的传统文化,也 要进行适度的调整符合现代人民的审美方式。从音乐创作的 角度来看,《运河谣》与传统戏曲音乐差异较大,并没有运 用拖腔这一技巧 [5],而且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更为干脆。之 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也是为了契合我国当代语言的发展 规律。音乐的时代性,着重体现在不需要设计过多的拐弯抹 角,不需要用冗余的东西来呈现想要表达的主题。当歌剧的 节奏也变得轻快和简洁之后,听众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歌剧的 厌恶感,反而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在搜集创作素材时,既要考虑民族歌剧的一些传统影响 因素,又要寻找能够与运河人相契合的民族曲调。完整、简 洁的音乐也可以充分展现出音乐在戏剧性方面的张力。在挑 选演唱方法时,如果能够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进行有机结 合,则不仅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 创新,展现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在运用戏词时,不仅使用了 我国传统的五更调,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将难以被 现代人民所理解的戏词进行了转化,拉近了歌剧和观众之间 的距离。
四、结束语
之所以《运河谣》能够成为我国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主要与扎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 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多个人物深刻的性格特点描绘,再加上 对旋律的用心安排,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舍己为人、敢 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全然展现了出来,不仅歌颂了人性的伟 大,而且给每一位观众带去了难得的体验。经过两年时间的 创作,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运河谣》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也走进了大众的内心,尽管现代人民内心有太多的彷徨与未 知,但是每当看到这样的格局,也能坚定内心的想法,从而 实现自身的远大抱负。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