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厚植天府之国本底传承巴蜀文化精神
《四川日报》4月18日“06理论创新·关注”版以“厚植天府之国本底传承巴蜀文化精神”为题登载了我校图书馆馆长潘殊闲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四川历史悠久,早在古巴国与古蜀国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古巴蜀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认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必须清醒认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优势和基础是什么。不忘过去,方能开启未来。
四川自然生态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但追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远古时期,当初绝非宜居宜业、优居优业之地,更遑论“天府之国”。因为成都平原西北方向的岷江上游,其与平原之交的垂直落差有数千米。因此,每到雨季,成都平原就可能变成一片汪洋;而一遇旱情,成都平原又可能变成一片焦土。公元前277年,李冰作为秦国第三任蜀郡守来到四川,开始了他治蜀与兴蜀的历程。最有名的无疑是创建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等重大水利工程,极大地奠定了成都作为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120年之后的西汉景帝时期,文翁担任蜀郡守,不仅进一步治理蜀中水环境,更重要的是兴办郡学,选派优秀学生进京深造,回来之后教授蜀地学子,改善蜀地文化生态,使蜀中“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至此,自然与人文并举的“天府之国”形成。后世治蜀者,无不沿着这些蜀中先贤的足迹,踵事增华。
回望历史,生态是“天府之国”最大的本底,人文是“天府之国”最大的亮色。效法自然是蜀人贯彻始终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是蜀人彰显弘传的人文情怀。因为没有自然生态的优渥,就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进而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手工业、发达的城乡经济和发达的城乡教育与文化。事实上,从汉代文翁化蜀之后,蜀中教育异军突起,“学徒鳞萃”,蜀学可以与孔孟之乡的“齐鲁”比肩。毋庸讳言,自汉代以后,蜀中文化大家焕然辈出,群星璀璨,如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杨慎、李调元以迄近现代的郭沫若、巴金等。而在这些名人的背后,则是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竞争力的卓著。汉、唐、五代、两宋时期的成都及其周边城市,文教隆盛,城乡繁荣,社会稳定,文明大化,相对于中原等地区,战乱较少,所以,民风淳朴,百姓崇尚“耕读传家”,以至地处西南内陆的成都在全国城市竞争格局中遥遥领先,赢得“扬一益二”的美誉。
同时,“天府之国”的根本竞争力在于生态本底。没有生态的庇护,成都平原和整个四川就谈不上真正有意义的发展。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责任相当重大。因此,保护自然生态,就是保护天府之国的命脉;留住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对四川而言,既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四川虽然不靠海也沿边,但历史上的四川,文明教化,声闻天下。人知“蜀道难”,殊不知大山虽有阻隔,但大山也有溪谷;长江虽为天堑,但舟楫可以浮江。更何况巴蜀先民很早就有开凿山道的传说,这可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所述五丁移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再者,我们也可从大量的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献中清楚地看到,历史上的巴蜀与外界有很多通道相连。著名的三星堆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只能出产于异域国度的齿贝、金杖、象牙、美玉等,这是当时的四川盆地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亚、西亚等地物资交流的铁证。
与身处盆地的人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相对应的是,盆地以外的人们也渴望了解这片神奇神秘神妙的土地。在历史上,有“自古诗人例到蜀”与“自古文宗出巴蜀”之奇观。这入蜀与出蜀正好构成一种文化的互补。翻检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那些大家、名家因为各种原因,多与巴蜀有这样那样的渊源:他们或入蜀为官,或入蜀游历,或移居蜀地,都对这片土地有深深的眷念和咏赞,这片土地从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他们的诗名、文名,如杜甫、岑参、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黄庭坚、陆游等都有这样那样的蜀中佳话。
必须看到,四川的辉煌历史仅只属于古代,在现当代,也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岁月值得传扬。辛亥四川的保路运动自不必说,单说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先后就在四川转战20多个月。在这里,红军四渡赤水、巧夺*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雪山、过草地,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铸就了红军长征的不朽丰碑,为存续革命火种,赢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十分艰难而宝贵的基础。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又成为抗战的大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先后就在四川转战20多个月。在这里,红军四渡赤水、巧夺*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雪山、过草地,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铸就了红军长征的不朽丰碑,为存续革命火种,赢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十分艰难而宝贵的基础。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又成为抗战的大后方,为挽救中华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几百万三线建设大军,又掀开了国家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纵观四川历史可以看到,巴蜀大地有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巴蜀地域辽阔,文化丰富多彩,民族和睦相处。在这里,传统与开放、包容与创新、勇敢与礼让、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构成了奇妙的二元组合景观。从惊艳世界的三星堆遗址、*遗址,到灿若星河的巴蜀名人,从永载人类史册的四川红军丰碑,到蜀锦、漆艺、交子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等,莫不看出四川人强大的爆发力、丰富的想象力、持久的创新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四川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又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站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四川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历史为镜,厚植天府之国本底,传承巴蜀文化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完善举措,抢抓机遇,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实现四川历史新跨越。(潘殊闲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