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必围着电视、电脑转。娱乐可以供你消遣,但它也在消遣你。今天松一点,明天再松一点,等意识到彻底轻松,很难转变过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常常认为自己面临困境有股潜力能激发自己,但事实证明,这是白痴的妄想。那股力量从来没有断裂,并且构架于思维的地形中,关键时刻才有四通八达的可能。
2.读四本书。
每本书读半个月,这样的速度看上去很慢,其实收获非常大——关键是你在读什么。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每天层出不迭的新闻报纸,看上去是在读它,可是具有某种独特意义的新闻,可能两三年才有一次。一旦放在历史的背景中,这两三年一次的新闻,也就不稀奇了。当然,对待书我们可以进行专题探讨。比如,一本主书,加上三本对这本主书进行诠释、发微的书,也可以构成一个专题系统。无论是这个主体,还是辐射出去的周边知识和见解,都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
3.写四篇书评。
这种批评的方式,比口眼阅读效果要好得多。评论的细节素材,可以从你阅读的时候就开始。很多人的书评不叫书评,而是故事概括。一篇好的评论,一定是谈细节(小学生也会复述情节),谈作者的编排,谈个人的体会。小中见大是思考联想的敏锐性决定,一篇书评会暴露自己的工夫深浅。如果是系统阅读,写一篇就差不多。不过,请把字数定在一万字以上,新媒体特别钟爱流水账,既然好好读了一本书,那就费点劲放弃这种方式。上坡路总是要用力的,下坡路可容易做了。
4.有条件的话,旅游一次。
很多人旅游的理由令人头皮发麻,诸如什么“更好的自己”“总有一个在路上”。我旅游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感觉,也不喜欢吃喝玩乐。去到一个人文景观,我喜欢寻找与这个人或者这个景观相关的遗迹,比如手迹、碑林、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因为某个人构成了一张联络网,它可能指向一个群体观念偏好的一致。这种实地考察式的旅游,往往会展现出与书籍不同的景象,在细节上会补充更多耳目一新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