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7日的开营仪式上,我们从生活中的出发,向孩子们展示了平时经常遇到的“丑现象”,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吐槽,随后通过两张海报的对比,从细节上一步步给孩子们剖析“丑现象”出现的原因,指出“刺激性信息”、“饱和色并置”、“装饰性过度”这三种“功利性过度”错误是“中国式审美”的经典弊病,其实放眼全世界乃至整个艺术发展史也同样如此。随后我们点名为什么要进行美育,因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由于艺术大量运用现成品甚至个人的身体行为。生活里的杂物乃至是商场里的产品都成为了艺术,或者说这个社会本身也成为了艺术的内容。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美育所追求的就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本身;人们对于美育的价值,总希望在“动之以情”之后,还有一个所谓的“晓之以理”,殊不知美育追求的就是动之以情本身。演讲结束后得到了小朋友们以及家长老师的强烈反馈,把美融入了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也将最终助力莒溪镇实现乡村振兴。
随后,浙江理工大学团队开展了三次美育课程,通过寓教于乐地方式帮助孩子们的天性释放。
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通过教育提升孩子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
(1)第一堂课团队通过问询孩子穿衣风格与自身性格的关系,在肯德基、麦当劳等装修热烈的快餐店与在大酒店、咖啡馆的不同用餐,向孩子们揭开了色彩心理学的神秘面纱,并在其中穿插了基础的三原色、色彩三要素等美术理论,让孩子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小事明白色彩原理。随后团队带领孩子们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蜡染艺术,这是古老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原始的宗教和图腾中广泛运用。我们在美学开课内容上选择以扎染的形式让学生们接触传统工艺,大胆地融合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创新实践课堂,发散艺术思维来打造独属于学生自己的作品。并且在扎染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颜色的搭配方式,增强自身的颜色敏感意识与审美意识,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2)我们在讲解美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孩子们的动手创作。例如在第二堂课“只此青绿”这一环节,我们先向孩子们介绍了青绿山水画的物质与技术基础、涉及到的材料学与工程学的变革以及创作背景和历史,然后结合《只此青绿》的舞剧,运用剪纸、拼贴、黏土、水彩等绘画方式综合性得让孩子们动手创作自己心中的青绿山水。孩子们不仅在动手创作中逐步了解何为透视何为遮挡,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古代先贤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技法,也为形成健康优秀的审美观与美学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第三节课中我们尝试将更多的其他学科加入到美育中来,美育不单单是美术技艺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养成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在荣格心理学上也有人格面具这一说法,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我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继续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作用。我们首先通过PPT演讲与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面具如川剧变脸面具,西藏藏戏面具,贵州彝族面具等,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独一无二的面具,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些孩子的面具粗犷张狂,混乱的颜色彰显了内心的热血和奔放外向的性格,有些孩子的面具温柔恬淡,出处透露出规则秩序之美,与本人的文静内敛别无二致,可以说戴上的是面具,反映的却是真实的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