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区峰江街道蒋僧桥村口,一座两层高,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静静地矗立在围墙内。这座看似不起眼的老房子,是中共黄岩首届县委成立的旧址,是*战争时期黄岩和路桥革命活动的指导中心,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重要活动据点。
见证台州风云变迁的戴大夫故居,先后被列为路桥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点燃了新时代的红色星火。十几年来,戴大夫故居和路桥区党史陈列室,每年接待参观团队50个,人数多达数*,尤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成为路桥区人气最高的“初心”点位。
戴大夫(1887~1968),东南乡蒋僧桥村人,原名叫戴普送,因为幼时家中遭土匪*,他逃跑时被子弹击瘸右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好像撑船者,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大夫’(船老大),久而久之,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 戴大夫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不论是减租斗争、重建村党支部,还是重新与上级组织恢复关系后在戴家建立联络点,他都始终坚定地投身革命。在了解了他的事迹后,团队成员都深受鼓舞,感受到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2023年7月26日,浙江理工大学“红兴乡村,浙理播客” 实践团首先来到了坐落于蒋僧桥村的戴大夫故居。一进门,便是“铭记初心厅”。长方形的玻璃展柜里存放着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和两本《*宣言》,旗帜可能会因岁月而落灰,但是红色依然鲜艳。
“铭记初心厅”之后是“星火燎原厅”,回顾着党100多年的光辉历史,感受革命之火星火燎原。离开了“星火燎原厅”,我们来到了“峥嵘岁月厅”,9幅油画根据戴大夫参加革命斗争的9个小故事进行创作。智*、击毙伪警、巧妙脱身……戴大夫的光辉事迹通过逼真生动的油画一幅幅呈现在眼前。
82岁的老党员王锦荣向实践团的成员,讲述那段沧桑历史,揭秘艰苦岁月里的隐秘斗争。
时代变迁,原本的泥泞的小道修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但这座老房子依旧矗立在那,让红色星火在这片土地上蔓延,传承红色记忆,续写红色篇章。如今,在戴大夫故居一旁的星火广场上,红色火焰雕塑矗立其中,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打卡点。实践团的成员也在此合影留念
离开了戴大夫故居,实践团又去到了位于新桥镇田际村的林泗斋纪念馆。于1992年为纪念当年一手成立了黄岩县第一党支部的林泗斋而建,1997年被认定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广场上的“路桥红旗第一飘”是最直接地给与实践团成员震撼的形象,仿佛将我们重新代入到了哪个台州革命方兴未艾的年代。
林泗斋于1892年出生在新桥田际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目睹农民被封建地主、反动政府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他,青年时期受《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影响,向往进步和革命。他参与成立了当时黄岩县第一个党支部,曾与戴大夫在东南乡发动减租斗争。后经历了将近一年半的牢狱之灾,七七事变之后,他积极投身参与抗日宣传,建立抗日救亡阵地。林泗斋是路桥党史上第一位*员。
纪念馆由露天广场(纪念碑、乐助碑)和东、西两个展厅组成。纪念馆以时间线的形式,罗列了林泗斋1927年春至1939年4月期间的事迹,将林泗斋的一生徐徐展开,展示了林泗斋烈士的革命活动轨迹。艰苦的斗争岁月,折射出的是老一辈*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展厅中,我们还了解了何为路桥精神:以勤为路,以诚为桥,敢闯善为,商行四海。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路桥这座小城的红色精神。
同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位于路桥区横街镇的陈安宝纪念馆,来缅怀一位伟大的抗日名将——陈安宝。
陈安宝,字善夫,1891年出生于浙江黄岩县马院村。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曾在抗战初期捐资于家乡重建作新小学,也层参加过北伐战争、淞沪会战、南昌战役等重要战斗。在南昌战役中,不幸中弹牺牲,是江西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一级的军事将领,也是全国抗战以来首位牺牲的军长。
纪念馆分为序厅、少年篇、军旅篇、抗日篇、壮丽篇、缅怀篇和尾厅7个主题展厅,以陈安宝将军的人生历程为主轴,分版块展示他波澜壮阔的报国人生,表现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智勇、廉孝、坚毅”的核心精神。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将军纵马戎装的铜制雕像。
团队成员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浏览着馆内史料,一点点地追忆着将军的报国人生,都无不满怀敬意、感佩连连。
馆内有着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例如运用幻影成像等方式,将陈安宝将军小时候就练武决心报国的事迹像放电影一样呈现。
还有一些复现战争的场景,配上呼啸的*声,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战争年代的残酷与人民团结包裹的决心。
随着参观渐渐进入尾声,实践团的成员们的内心都久久不能平复。大家都仿佛又经历了一段将军的峥嵘岁月。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理应毅将军精神,做更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