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台州刺绣艺术馆

用户头像
来自浙江理工大学-陆子豪发布于:2023-08-17 22:52:53

为学习借鉴台绣在传承传统与时俱进做出的努力,以促进运河街道非遗杭缎织造技艺的发展,提升运河街道农文旅产业发展。实践团成员于7月15日前往台州台绣艺术馆参观学习。

 

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艺术馆,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历史照片,通过这些保存完好的资料,以及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台绣发展也有段曲折的历史,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到90年代中后期台州刺绣由盛走向衰落。面对这一问题,不仅有林霞老师购入老物件的坚毅,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支持,05年时就提出大力挖掘台州传统工艺,发展一线三雕。这一线便是——台绣。往前走,眼前出现了一位悠然自得地在花崩上缝制的师傅,她手法精简、稳实,让周围的同学目不转睛。老师跟我们讲解到,台绣主要有“”“”“”“”“”等工艺,在布料上通过“做减法”让面料呈现镂空效果,或是“做加法”,使面料更加立体,体现出台绣——在面料中雕刻的独一无二性。

 

 

 

接着,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三代传承人,以老艺人应大玉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传承人出色地完成了西方雕绣技艺的移植应用,开创了“全雕绣衣”。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陈克大师,他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台州绣衣厂,经历了非常多的部门,一直从事台绣的传承发展。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是林霞老师,她在台绣艺术的发展道路,以及时尚化产业化的发展上有更多的一个新的表达。三代传承人都为台绣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将传统台绣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结合,利用传统台绣生命的持久力,与各时代的独特背景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展示品区,我们看见了西方绘画与台绣的结合,靓丽细致的线在排列下组成不同于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观念的作品,与西方的融合是台绣的一大亮点。

 

 

 

随后,我们走进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这里陈列的是传承人——林霞老师的当代作品。我们看出了台绣为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做出的努力。作品融合*,将倒影也变成作品的组成部分。正中央象征着红船的作品,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向人们介绍着红船精神的历史含义。一旁的餐桌上,精美的刺绣杯垫、转台设计也吸引了同学的目光,不惊惊叹于其构思的巧妙。随后,我们来到了商品展示区,在这里,我们看见了更多传统与时尚产业的融合。精美的旗袍或许让人司空见惯,但是别出心裁的口罩设计、杯垫设计等让我们大开眼界。在这里,台绣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传承人将台州刺绣技艺的应用适用产品推向了新的广度与深度,使它的工艺性、美术性与实用性更完美地结合在这里淋漓尽显。同时老师也向我们介绍道林霞老师的女儿也在致力于台绣“年轻化”趋势,创立的子品牌以新生代台绣为主,书写着青年与台绣的故事。同学们在欣赏商品的同时,也不断塑造对传统的观念,它并不是摆在博物馆橱窗里的“死物件”,而是可以被现代人欣赏、购买的“活化石”,相信通过本次参观,能拓宽同学们对于杭缎衍生产品的设计思路,为传承发扬杭缎做出自己的贡献。

 

 

思考感悟

 

通过了一天的观赏,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台绣悠久的历史,也看见了它灵活多变的创新。未来,台绣有更多的思考。林霞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企业上市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关注台绣,喜爱台绣。”据悉,台绣艺术馆设定为旅游景点,实现旅游+文化的融合。后期还会和园艺、家具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利用多方面资源,多渠道发展,拓宽服务范围,延伸品牌效益,传承工艺经典。

实践团成员在感受完台绣之魅力和台绣之发展后,实践团成员针对前期对运河街道杭缎非遗技艺的实践,坚定了在运河街道农文旅产业的推动下,对杭缎的保护和发展是必然选择。通过挖掘杭缎潜在的商业价值、注入时尚元素、拓展应用领域,杭缎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运河街道农文旅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台绣和杭缎都是中国珍贵的非遗技艺。台绣在台州肩负着文化一脉的发展与传承,杭缎在运河街道农文旅产业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要使杭缎在当今时代做出经济、文化上的贡献,模仿台绣的成果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两点,第一,深挖本身素材,推广对杭缎历史的文化教育,提高人们认知。第二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创新的不仅是新的图案花型,更是新的表现载体,塑造其经济价值的同时,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相信未来,非遗+运河街道农文旅产业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将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互利共生,合作共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