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何堉蕾发布于:2023-06-13 20:34:25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人才问题,既是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   “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   不论在基层、地方还是在中央,*同志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思考与实践一以贯之。   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新闻报道——《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招贤纳士,博揽群才 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新闻记叙的是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   40年后的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历史,追寻*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关于人才工作的实践足迹,感悟*同志为河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行动自觉。   ■ “人才九条”震动全国   “*同志当年为什么要推出‘人才九条’?”   采访中,“人才九条”的知情者都坦言:跟正定当时的县情有关。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认为,没有人才,县不能富,民不能强,翻两番无从谈起。   当时正定全县总人口45万人,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79名,自学成才或中专毕业后取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仅有256名。   全县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力量不足问题。例如县色织厂,全厂400多人,仅有一名大学生技术员,新产品没有力量搞,设备坏了没人能修。全厂111台织机,经常有二三十台停机,导致厂子出现亏损。   “对人才问题早认识、早重视、早去抓,我们的经济工作就早主动、早搞活、早见效。”*说。   人才的聚集和人才积极性的调动,靠什么?   靠政策,一个有吸引力、有感召力、有推动力的政策。   时隔40年,《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的作者李乃毅,对“人才九条”的出台过程记忆犹新。   1983年3月的一天,*约河北日报记者李乃毅到办公室长谈。   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两个板凳支的木板床,上面铺着带补丁的褥子。   “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兼卧室里,我俩面对面,打开了话匣子。”李乃毅回忆。   *介绍,正定虽是一个产粮大县,但经济并不富裕,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变这种状况。农业不能“单打一”,要发展多种经营。工业要发展企业、创新项目、引进技术,尽快把效益搞上去。要搞好农业、搞活工业、搞大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企业领军人物,而县里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怎样把人才引进来。正定打算出台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希望通过报纸宣传出去,把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请过来。   *开诚布公,李乃毅也知无不言。他把在采访中所接触到的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处境、困难、顾虑、期盼等一一道来。   *认真倾听,详细记录。此后,他又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三个半天时间同李乃毅深入探讨。   “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就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消除偏见,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谈话中,*对于人才工作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让李乃毅印象深刻。   “但当‘人才九条’真正摆到我面前时,我依然感到十分震惊。”李乃毅表示。   “人才九条”的全称是《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广招贤才的九条措施》。内容如下:   一、热烈欢迎我县所需的外地各种科技人员来正定帮助发展县、社、队企业。对搞成的每个项目,只要产品有销路,其利润由双方商定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贡献突出者,县委、县政府将予以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在农村的家属户口优先转吃商品粮,并给家属、子女安排适当工作。   对我县技术人才更应充分重视,发挥其专长。对有发明创造、做出突出贡献者,其待遇和招聘外地技术人才同等对待。   二、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其中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曾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受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   三、千方百计为人才的调动提供方便。凡需要调入我县者,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要积极予以办理,若一时办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细粮),工龄连续计算,今后根据贡献大小另行确定工资数额;对不能调入我县工作者,可短期应聘或兼任我县某方面的经济技术顾问。   四、愿为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提供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所需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新产品一旦被本县采用,即付重奖;收到经济效益后,利润按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同时也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   五、调入的人才,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出现问题,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加以解决。   六、兴建“人才楼”“招贤馆”,积极为调入人才解决住房。设立人才服务处,对人才统一管理。对我县和国家有突出贡献者,配备助手、车辆,做到搬煤到屋、送粮到户,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各部门都要按照省委文件精神,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我县中级以上知识分子和自学成才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七、成立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吸收人才,接受新产品、新技术;对科研人员和自学成才者正在业余研究的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若愿意给予本公司,而又被本县所采纳者,将尽力协助解决经费困难。对本县技术干部要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特长。   八、积极鼓励、扶持城乡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和外地大、中专院校签订教学、代培合同,定向培养人才。教授、学者、工程师及有技术专长者应聘来县讲学,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车接车送,热情接待,并发津贴费。   九、实行人才流动。调入本县的科技人员来去自由。本人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申请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给予提供出走方便。   1983年3月,几天之间,2000张一米多长、半米来宽的大布告贴到了正定各个生产队、学校、机关、工厂门口。布告上的大字十分显眼——“正定县招揽人才的九条规定”。   “出身不好也能被重用,贡献突出的给记功,家属还能‘农转非’,看这政策,县里是动真格了!”   “这一条一条的,可真实诚啊!”   一时间,街头巷尾热议声四起。   利润提成触及分配制度,人才流动关乎人事体制,细粮供应突破粮食政策,“农转非”涉及户籍管理……“人才九条”字里行间皆是破冰之举。   比如人事调动,当时政策是不允许各省市间自由流动的,工厂管理者、科技人员属于国家干部,不能自主选择供职单位。档案是每个干部职工所有的证明文件,如果非要走,不给档案,党籍、公职、工龄、工资在新单位接不上,户籍在异地落不了,口粮在粮店买不到,生活都成了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习书记大胆提出,凡是正定急需人才,派人员与原单位友好协商,以最大的诚意争取理解支持;本人决意到正定工作,原单位坚持不放,档案不给,县委、县政府责成组织人事部门重新建档接续关系。这一做法,突破了人才调动的瓶颈,确实是需要眼光和胆识的。”李乃毅回忆。   当时,包括*在内的所有干部、职工,都是吃60%的粗粮、40%的细粮,给引进的人才供应100%细粮,有的人不理解;在分配方面,干部职工每月工资几十元,技术人员的技术转让费却有几万元,有了利润还给提成,有的人难接受;用的人万一出点毛病怎么交代?请来了“外地和尚”,“本地和尚”不念经了怎么办?有的人有顾虑……   面对种种质疑,*召开全县干部动员大会,讲形势、谈发展、绘蓝图、论人才,通过相互交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觉得,在县里发布还不够,希望通过报纸把“人才九条”向全省、全国发布,在更大范围为正定招贤引智。   很快,李乃毅采写的这篇消息摆上了时任河北日报社总编辑林放的办公桌。林放看后当即拍板:“这政策观念创新,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发,突出发!”   当夜排版,林放还特意叮嘱:“头版头条加边框着重处理!”   1983年3月29日,以“人才九条”为主要内容的消息《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在河北日报刊发。省内外媒体纷纷转载报道,一时间引起强烈反响。   “人才九条”,震动全国。   ■ 求贤若渴广揽人才   “人才九条”公开发表后,不到一个月,县里就接待来信来访150人次,其中具有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或相当职称的46人。   一些正定老干部还记得,当时要求来正定的人才络绎不绝,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人员来信咨询、提供项目、联系工作调动,许多人是拿着报纸找到正定县政府的。   研制化妆品的能人武宝信,就是“人才九条”吸引到正定的人才之一。   当时,石家庄车床附件厂工程师武宝信研发的三露(粉刺露、亮肤露、增白露)已畅销全国,但他和厂领导在利润分配上产生了矛盾。武宝信看到“人才九条”眼前一亮,托人捎信给*,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   得知武宝信的情况,*马上来到时任正定县县长程宝怀的办公室。   “程县长,走,咱们今天夜访武宝信!”   “今天晚了,咱们明天再去吧?”   “今天必须找到武宝信!”   *只知道武宝信家住石家庄市谈固小区,他带着程宝怀等人在小区找了很久,还是没能打听到武宝信的家具体在哪儿。几十栋楼的谈固小区实在太大了。   看看手表,已经过了晚上10点,迫切想见武宝信的*决定试试“笨办法”,“这样吧,我从南往北喊,你们从东往西喊,今天必须找到他。”   双手并拢合成喇叭状,*放开了嗓门:“武宝信!武宝信……”夜深人静,喊声在小区里响起。   “我正在屋里做实验,忽然听见窗户外有人大喊我的名字。”武宝信回忆起40年前的那个晚上,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我赶忙跑了出来,领头的小伙子见到我,兴奋地握住我的手。一定是在外边待得久了,他两手冰凉。”   这人就是*。   见面后,*和武宝信长谈至深夜。*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深深打动了武宝信,他答应把新研制的爽脚粉配方无偿提供给正定。   1983年4月4日,*亲自主持的爽脚粉项目技术转让会在正定县招待所举行,新城铺乡的第一个引进项目就此落地。几个月后,爽脚粉试制成功。项目投产不到一年,就盈利30万元。   “就在县委门口,习书记亲手把一辆轻骑摩托车交给我。”武宝信说,那是县里给人才的重奖,当时价值1100元。   对正定发展急需的人才和项目,*果断拍板,大胆引进,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正定油泵油嘴厂原属省管,一年赔了27万元。后来下放给石家庄地区管,一年赔了9万元。地区又把这个亏损企业给了正定,当年又赔了7万元。   转机出现在1984年。这年五六月间,*带队赴江苏省考察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出发前,习书记特意交给我一封前段时间收到的来信,信封上写着‘正定县委书记收’,习书记让我提前与写信的人联系一下,约对方在当地见面。”时为正定县委办公室干事的李亚平回忆。   写信的人是无锡机械局农机供销公司原经理邱斌昌。原来,因在家乡无法施展才华而苦闷的邱斌昌,辗转得知正定正面向全国招揽人才,便主动写信表达了自己想来正定工作的强烈愿望。   李亚平按照信中所附的联系方式,拨通了邱斌昌的电话。“如果你们不是马上要来无锡,我可能直接就跑到正定了。”电话那头,邱斌昌想来正定的意愿十分迫切。   一边是求贤若渴,一边是迫不及待。利用考察间隙,*和考察团全体成员一起见到了邱斌昌。   那天晚上,在无锡市政府招待处,邱斌昌非常激动,双手紧紧抓着一个人造革文件夹,拉了几次,才打开拉链,拿出自己亲手抄录的一份正定“人才九条”。   听完*介绍县里的有关情况后,邱斌昌当即表示,可以到连年亏损的油泵油嘴厂工作。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何堉蕾发布于:2023-06-13 20:34:36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