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徐淼发布于:2023-06-05 13:05:49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揭示出历史的真谛——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宣告:“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时代的必然   陕西延安,河南安阳殷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穿越历史烟云,在中国大地上依然绽放照亮古今的光辉。   2022年10月下旬,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两地,赓续我们党的文化基因,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在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游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2021年10月13日摄)。新华社发(徐宏星 摄)   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历经革命烽火、走过建设时期、激荡改革风云,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机活力,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在追问:   一个来自欧洲的思想,为何能在万里之遥的中国扎根,生长出20世纪到21世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文明创造?   当我们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中国*百年华诞之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坚定有力的回答。   应运而生,与时俱进。   “两个结合”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   坚持“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是坚持和发展真理的逻辑必然——   湘江畔,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辍。   2020年9月17日,细雨蒙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千年学府考察,望着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语重心长,“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这是2021年4月13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拍摄的岳麓书院。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回望百年,救亡图存之际,马克思主义一来到中国,就开启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进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不仅代表着全新的政治力量和革命方向,也代表着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   山东曲阜,孔庙南门的万仞宫墙前,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聆听千古颂传的人文故事,感受时光淬炼的先贤智慧。   这是2020年9月26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拍摄的孔庙万仞宫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写于1925年的这篇文章,以戏剧化的语言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道尽“马”和“中”各自的理想社会目标,竟是如此不谋而合。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行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二者的内在融通和高度契合,始终作为思想的泉源,涌动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在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丰富自己,在应对时代新课题、发展新挑战中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会结束真理,而是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这是探索正确发展道路的实践必然——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翻开风起云涌的红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作为蕴含其中的动力之源,贯穿于中国*奋进百年的实践进程。   “*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个月的采访,写下这一观点。   在《北行漫记》中,福尔曼的记录表明,这或许就是中国*能把自己的根深植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之中的谜底之一。   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   今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进行着日益深入的结合,体现于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中,贯彻于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中,灌注于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中,呈现于质文兼具的表达方式中……   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将“万物并育”等古训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协和*”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因此生机勃发。   这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系列重大论断,标志着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更为深刻地进入文化和文明的层面。   从现代维度确认精神命脉,增进文化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丰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必然。    (二)思想的飞跃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纵论古今,阐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 游客参观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武夷精舍(2022年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这一思想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2016年1月18日,北京西郊,中共中央党校。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讲“第一课”: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   一番博古通今、纵横中西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令在场学员回味无穷。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培中华文脉沃土;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倡导“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倡导“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使我们党始终拥有执政的坚实根基和最大底气;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荡起雄浑豪迈的中国精神;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倡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的和合智慧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   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绝产出,植根中华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这一思想揭示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延续中华民族“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传统,党的二十大前夕,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为这部皇皇巨典作序。   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这是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华书局供图)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徐淼发布于:2023-06-05 13:05:56
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