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信·中国》第七季第二期和第五期,我深有感触。
忆往昔,前路征途漫漫,脱贫攻坚已全面打赢。看今朝,笑容已常挂在村民脸上。脱贫攻坚战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每一位养树人的日夜照料。每一个灿烂的笑容背后也都离不开扶贫干部的辛苦付出。
在瑶岭传书中,透露出的不仅是唐涛华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陪伴缺失的抱歉和对女儿的深深思念,更透露出他作为一个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无私奉献。也许在驻村扶贫的岁月里,他舍弃了与女儿一同学习画画的时间,舍弃了小家,但他却支撑起了瑶村每一位村民的大家,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火苗,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唐涛华也许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抑或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但他是个好干部,好党员,是村民心中“最可爱的人”!
一眼望去,有许多像唐涛华一样的扶贫干部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村子里奔波,将最温暖的关怀给到每一位人民,为了脱贫攻坚事业不断砥砺前行,踔厉奋发!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明,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悬崖的桂,雪中的梅。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600余名贫困山区孩子圆梦大学,托起群众决胜脱贫攻坚的希望。她是大山里的燃灯校长,是孩子们口中又严厉又慈祥的“张妈妈”。张桂梅以弱小的身躯,托起了大山女孩们的希望和梦想。为筹捐款,张桂梅失去了见哥哥最后一面的机会,最终为孩子们筹得500万捐款。长年累月的疲惫,最终患上了骨瘤,血管瘤,肺气肿等20余种疾病,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督促学生们吃饭,起床,学习。日复一日的坚持,她用平凡的坚持书写不凡。在一次家访中,张桂梅曾说“一个家徒四壁的母亲,把女儿的奖状一张张铺在地上,我意识到,教育就是那道希望的光。我不甘心看着女孩儿们早早嫁人,重复这样贫瘠的没有选择的一生。”教书育人的朴素心愿,正是支撑她坚持到底的不竭动力,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贫困山区女孩们的未来。在“张妈妈”筹办的华坪女高,一段誓词震撼人心:“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与群山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在张桂梅校长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孩子不认命,不服输,立志走出山区,回报社会。把张桂梅的精神永远传递下去。在信中,张桂梅校长教导我们即使身处寒冬,也要带着希望,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人生的路途中遇到的各种风景。生活中谁都会有一些惊涛骇浪,正是因为这样那些风平浪静的日子才更加珍贵。张桂梅校长告诉我们怎样去坦然面对失败跟遗憾,爱自己,拥抱生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抓好现在的每一分钟,完成每天的小目标,通过行动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存在。
不论是唐涛华还是张桂梅,他们用行动感化村民,将爱传递到每一位大山女孩的心中,带他们摆脱贫困,走出大山,看见外面的世界。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和崇高敬意!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