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稼先先生写给杨振宁先生的一封答信有感
20世纪40年代,杨振宁从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后,在奖学金资助下赴美留学,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此前物理学界公认的定律,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探亲访问,与昔日好友、“两弹元勋”邓稼先重逢。当时,西方谣传美国科学家参与了中国原子弹的设计,回国之初,杨振宁向邓稼先求证,中国在*的过程中,是否如美方传言的那样,接受了美国物理学家的帮助。邓稼先给杨振宁回信,确定地告诉了他: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看到挚友的回复,杨振宁的内心深处被极大地触动了,他瞬间热泪盈眶,胸中激荡着强烈而深切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杨振宁下定决心成为中美之间沟通的桥梁。返美后,他不顾美国当局多次施压,在多地进行介绍中国新面貌的演讲,为打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杨振宁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教发展。他资助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海外进修,还在多个高校创立物理实验室和研究所,为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著贡献。
在信中,邓稼先给杨振宁留下了一句隽永的寄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经历了战火硝烟、时局动荡,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这两位好友仍热血满怀,默契地隔空相望,在岁月中坚守着关于家国的理想和情怀。
客居他乡的岁月里,杨振宁始终心怀祖国,相比起物理学上的学术成就,杨振宁更愿意把自己最大的成就定义为他对民族自豪感的发扬光大,他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在浮躁不安的年代里,他们有着最为清醒的平静。他们不因外界的喧嚣而放弃求学的理念,也不因利益的诱惑而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深刻地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中国未来的科学文化事业正等待着他们去开拓、去建设。他们凭着一份大爱,点燃知识的*,让那知识的光亮驱散一切的魑魅魍魉。亦如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他们却抬头仰望,守护那一轮圆月的皎洁。他们敢于抗争,敢于拼搏,敢于舍弃,以奉献之心投入对国家的大爱之中。
这对我们当代的青年是一种启示,国之大爱绝非一纸空论,而是凭着无数小爱百川汇海,聚于*。大爱无言存希望,爱意无痕善举。魏源曾言:“受光干庭户照一堂,受光干天下照四方。"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物理家、科学家,但我们却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践行自己心中的国之大爱。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