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倡导和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史前时代就有诸多歌颂勤劳的神话,因勤劳能干而被尧封赏土地的后稷、因争取更多劳动时间而追逐太阳的夸父、因解救人类于漫长黑夜而辛勤钻木取火的燧人等,无一不在勉励人们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古代经典著作中对勤劳的阐释更是多有论及。《左传》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是道德要求,侈是万恶之首。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墨子·非命下》指出:“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称得上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不少家规家训也教导子女谨记“勤劳之风”。
勤劳是古代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基本力量和重要内核。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用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灿烂文化,在劳动中培养了互助和团结精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生活的场景。不少古诗词更是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深深影响并塑造着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劳动人民在勤劳创造生活的同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在建筑、科技、手工业、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万里长城、天文仪、龙门石窟、都江堰、大运河以及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