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个复杂的概念,它并不是一种独立静止的心理结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由于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相异,在匿名、去抑制的新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创建和拥有新的个人身份或角色,他们的自我表现形式和自我认同状态也都将受到新的影响,所以带来了自我新的变化,我们将这种依托于网络环境的自我部分称为网络自我。根据自我研究领域的几个典型主题,我们可以从虚拟自我、网络/在线自我表现、虚拟自我认同以及离线/在线自我来看看网络自我。
语言的通货膨胀
在高速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交流跨越了时空的障碍,仅通过社交软件就能实时传达信息,网络语言因其便捷性而深受大众喜爱。然而,网络语的泛滥让人们只会用大量重复性的词语表达自己,导致部分网络用语在情感表达上出现削弱或改变。因此,为了突出自身情绪和提高重视程度,往往采用叠加字词、标点符号和表情等方法。正是这种通过叠加字词、标点符号和表情等方式来表达情感的现象,引发人们担忧语言的“通货膨胀”。
语言的“通货膨胀”类似于货币的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所谓货币通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实际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从而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如同纸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而产生的通胀,语言与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货膨胀。简单来说,一个熟知的表达或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丢失了原有的表达力度或表达效果,即曾经的语言表达或符号如同货币般贬值了。
之所以会出现语言“通货膨胀”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从语言角度分析,语言具有象似性。语言形式的重叠和语义内容的数量变化有关。比如,“干干净净”比“干净”所表示的干净程度高,“一声声祝福”表示多个祝福。从词义角度分析,词语使用过程中存在词义磨损现象。词义磨损后,人们就会采用一定的补救措施,比如选取新的表达形式替换原有表达形式,或通过添加成分、重复词语的方式来增补语义。语言“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多是因为现有的表达存在词义磨损,不足以凸显情绪或意义,所以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弥补。
从心理角度分析,人具有求新求异的主观心理与从众表达。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促使人们更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在原有表达基础上突破创新,开发出新的表达以得到大众认可。一旦新的表达方式在社交网络上被广泛传播,人们就会研究新表达的含义并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加以复制使用。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