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简洁明了,易记易传;标新立异,但俗奇巧;复制简便,类推性强
网络流行语引起一些语言学家的担心,认为这些语言近似“网络黑话”,粗鄙而缺乏规范,“会否冲击传统语言
秩序”,要求规范网络语言,净化汉语环境。而大多数网友则对流行语肯定有加。将流行语的风行看做“庶民
的胜利”。究竞我们该怎样看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呢?
确实,按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思考本质上就是使用语言,当人们习惯于这种戏谑的语言及游戏心态,可能会
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流行语大杂烩”近于后现论家伊布尔 •哈桑所谓的后现代“中斯反讽”。即泯灭了
基本原则和范式后多重性、散漫性、荒诞性的游戏表达.长此以往,也许会累积并塑造一种娱乐至死、政治
冷漠、反理性的社会心理。在“躲猫猫”
“”(嘲弄网络反低俗化的变体脏话)、“河蟹”(和谐)等后现代语言游戏
中,任何神圣的东西都可以被戏弄和篡改.政治热情和对公共领域的追求有可能被游戏化的、娱乐化的文化
体验所遮蔽,所以针对某一社会事件的网络讨论铺天盖地,流行语异常火爆,但是实际情況也许是“宽度达1
英里,但深度仅1英寸”。照目前的情况,网络流行语虽诞生于对现实社会的观照,然而大多数网民已经不再
持有精英式重建精神家园的使命感。
一些学者承认互联网不是预想中的乌托邦式的公共领域。在狂欢的造语
运动中,比言辞准确纯正更重要的是网络上人们自由言说、解构权威的话语权利。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理由不
足以让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抱持简单的“道德恐慌”态度,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情境中,网络民意的政治作为尽管
偏离精英们的期待,但考虑到传统媒体的奥论一律,网络流行语即便缺乏深度和严肃性,但作为松动舆论空
间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也是值得肯定的社会前进动力。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汉语言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其存在有特殊的价
值和意义。在世界各地都有网络流行语、网络俚语现象,它已经成为精神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宣泄情绪、自我
解压的一种方式。大陆的网络流行语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稍有不同的是,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事件高
发,负面情绪累积,因此在政治领域的流行语喷吐量最大,多是“准公共参与”的语言游戏,这种语言游戏客
观上促进民主的公共空间的拓宽,另一方面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
会稳定的作用。
再者,网络流行语是社会集体意志约定俗成的产物,蕴含了大众普遍的爱憎情绪和价值判断,甚至成为一种
大家彼此心领神会的认同标签。因此,流行语现象很难以个体意志或政党意志为转移,虽然存在网络敏感字
词屏蔽等规范技术。但事实证明,网民不但发展出宇母缩写(如z指代政府,xz指称)等反语言规范的策路,而
且会激起更猛烈的心理反感和语言抵抗。
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网络技术加速了新词语的诞生和传播,同时也缩短了词语生命的周期。
-哄而上的跟风以后,新鲜感消失,网友注意力转向更新鲜的事件,
一些词汇无须规范,自会因使用减少而
慢慢消亡。而有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功能和生命力的。可能会
变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经过沉淀,词意和用法逐步明确下来。成为汉语言系统中固定的常用词汇。
总之,伴随新闻事件诞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是一种无法回遊和规范的既成语言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遵循网络传播和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漢视其存在或试图强制规范,都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