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语言通胀:为什么我们在网上越来越难“好好说话”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表情包也不断的快速出现。在近三个月来,微信上流行表情包也由猪猪侠到loopy这样的粉红海狸形象来助力青年人的感情倾诉。而在网络文字上的沟通,从表达正常情绪的哈哈也在往夸张化的表达上发展。如哈哈两字被理解为一种嘲讽性的含义从而打出多行的哈来表达出自己真的很欣喜的意向。某网络热门视频借了鲁迅和李大钊的形象,阐释了当今互联网语言表达过程中,表达的面值越来越多,但表达本身却越来越匮乏的现状。将此种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表达力度,字数和情绪也超过本身,呈现冗余之态的现象称为语言膨胀。
而在其背后,我们可以将其看成语言的贫乏和心灵的废土。互联网上追求高效的即时聊天情况使人们习惯性用越来越简洁的文字表达情绪。表情包的发展也使得大众更多的从“查言”更多的走向了“观色”。从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作用。而对于视频中“笑哭”表情的例子也在实际中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对于这种万能的表情包,现实中无人做出这种表情也无人交流时说出“笑哭”的词,网络上却到处可见。其原因也在于网络难以同时传递表情和声音,导致交流语言的夸张化和过度扭曲化。
依我来看,最大的弊端则是,许多活在社交媒体下的青年人在这种互联网词意弱化浪潮下收到的巨大影响,以至于日常的语言也充满了夸张化的攻击性为乐。当想要好好交流时,对方却开始运用了一系列互联网抽象词汇,如果不抽象也难以交流,甚者被冠以“老土”的嘲讽。以用语为起点,开始影响做事方式,待人接物。抽象时而令人讨厌,时而又让人窥见里面的温和,使交流的越来越少和减少了语言的简洁与温情。
对于此类通话膨胀现象,我个人觉得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总会有新的词语被创造出来,我们所拥有的词汇量会随着事件的推衍减少一部分,当然也会新增一部分。等到一段时间后,可能又会有一个快被遗忘的词语发在了网络上,发现大家又被勾起了回忆,这时会突然想到原来通话紧缩了。
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网络极端化。同样是在街上大叫,现实中会吸引周遭的目光,过路人只会认为你有毛病,而不会说“我支持你,你说的都对”。而互联网转发、点赞、热评使某件事情收到的关注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他的相对匿名性也导致了观点和评论要极具冲击力。在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下,人们也更容易变得情绪化。拉黑删除踩等应用也导致了观点的极化。也导致了微博此类平台的经常出现骂战的乱象。
互联网所需要的此类情感膨胀也导致了语言膨胀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发言的极端化。但可能目前所允许的办法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其自动迭代,自己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