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族舞狮的起源,有些资料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左右江流域悬崖峭壁上,保存有大量的古代壮族先民制作的岩壁画,上面绘有击鼓舞狮的画图”,或“名闻遐的宁明花山崖画,就有人形击圆形铜鼓及像狗似狮动物的画图”。在击鼓狮动物周围,有众多人形画像,或伸臂、或蹲足、或跳跃,作习武动作,极似后来的似舞狮、练拳技术的说法。随着后来狮子文化的出现,形象威武凶猛的狮子,传说;“狮吼驱千魔”受到人们的崇拜,于是就有了模仿狮子动作的舞狮活动,就有了后来的舞狮。
传说到了宋代,桂西北区野猪出没,猴群为患,拱红薯,啃玉米,伤村民,异常猖獗,人们为驱灭害兽中之王,各地均设坛练武,合力围猎。后来有一长者献计;“狮子是兽中之王,出猎之时,把我们过年的双狮带上,围打之时,锣鼓紧敲,大家齐声呐喊,双狮猛冲,大刀,长矛,三叉,棍棒簇拥攻击,打死它一批,吓跑剩余的,定能获全胜。”后来众人照此计果然奏效。兽害既除,年岁丰登,人们便更酷爱舞狮习武活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壮族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率军东征抗倭,凯旋归田州(今广西田阳县)时,壮族父老曾组织传统的舞狮表演,热烈欢迎从前线立功归来的英雄。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