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齐彦彬发布于:2023-04-16 15:12:48
111111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伊季雪发布于:2023-04-21 13:45:29
分析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洪灾与改道频繁的原因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来讲,一共有三点: 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颗粒细、孔隙多、耐冲性差,遇水则变为泥流,故黄河水在中游地区挟带了大量泥沙,但一到华北平原后,水流减缓,泥沙自然容易堆积起来,河床被抬升起来,形成悬河。据记载,早在《汉书·沟洫志》中便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载。据统计,黄土高原输入黄河的泥沙,平均每年16亿吨,其中有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道。黄河壶口附近历史上有孟门山,《水经注》称壶口瀑布就在其下,但经过287年,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则称壶口已经离开孟门山,北移了1475米,而从北魏到现在则迁移5000米了,这说明黄河的侵蚀十分严重。 二、气候环境的因素。黄河流域近2000年来历史气候总的来看是越来越转为干燥寒冷,全年降雨量减少,且70%都是集中在夏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难免会冲坏河堤。此所谓暴涨暴落。汉代人称是“一日之间,昼减夜增”元朝人称“大抵黄河伏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汛猛”,故一遇暴雨往往造成下游漫堤或溃决。 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侵蚀中自然侵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蚀只占30%,这就是说自然地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高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三、人类活动因素。应该看到的是,历史时期人为的因素往往加重了水灾的成因,使水灾在频率和强度上都不断增大。比如,研究表明,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曾是我国的暖温带林区,山上几乎都有茂密的森林,山下平川原野,植被覆盖良好,对防止和延缓侵蚀的进度都有一 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特别是采伐不节制,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受到极大的摧残,水土流失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水患也越来越酷烈。在中国历史上利用黄河水作为军事工具的事例不少,如五代后梁为阻止李存勖南下,在今山东东阿和河南延津两次掘开黄河堤防,造成河南、山东大水灾。1128年,宋决开黄河以阻金兵南下。1232年蒙古军攻金朝归德,人为决河于归德,造成河水夺睢入泗。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本军队进攻,炸开河南花园口黄河大堤。 三千多年来,黄河的决溢和改道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地理面貌,淤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毁灭了城市,阻塞了交通,使良田变成沙漠,洼地沦为湖沼,沃土化为盐碱地,生产受到破坏,社会经济由此凋敝,加剧了中国黄河流域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发了社会动荡。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李文博发布于:2023-04-21 13:46:19
自古以来,国家安全便是安邦定国的根本 前提与保障。它关乎民生民愿,连结国祚与国力。每一年的国家安全教育日不为他,只为每一个人都能明确认识到国家安全的维护是全体人民的责任。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并非共性担责,而是每一个个体的公民责任凝聚成为社会责任。疫情蔓延之际,有人企图浑水摸鱼,扰人心目,妄图在疫情期间高度密集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传播谣言、制造恐慌,其至计划激化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以达到破坏我国国家安全的险恶目的。 听完这次讲座,我对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 义有了新的认识。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确保国家安全是国之大计,但其不等同闭关自守,我们依然要积极和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安全。文化自信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但要与文化自闭区别开来,反对一味的拒绝接受外来文化,而是要大方包容。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尽自己的力所能及 来维护国家安全,为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