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历史学堂君 ,作者孙毅
在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光荣历史中,有一支非常特殊的军队。这支军队兵力最多的时候也就4万人,但这4万名中国军人却在白山黑水中牵制了数十万日本关东军,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涌现出了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烈。这支军队的名字就叫东北抗日联军。
那么,4万东北抗联为何能坚持10多年,牵制数十万日本关东军了?
第一,从战术角度看,东北抗日联军不断地总结发展游击战理论,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牵制数十万日本关东军坚持抗战的重要原因。
东北抗联的游击战术是在实战中不断发展总结的战术。这离不开东北抗日第一批武装部队——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实战教训。
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将军指挥中国军队在江桥抵抗日军。黑龙江省会哈尔滨还爆发了哈尔滨保卫战。从江桥抗战到哈尔滨保卫战就能看出,东北的早期抗战是以正规军阵地战为主体的抗战。中国军队和日军在正面战场直接拼杀。那这种正规战的结果是什么?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全境后,很快对东北残余的中国抗日军队展开围剿。虽然抗日义勇军的兵力最高峰达到了50万人,但由于中日两军的武器装备非常悬殊,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日义勇军的作战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义勇军的阵地战失败后,东北抗战进入新的局面。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以游击队为核心和骨干力量的抗日武装。刚开始,抗日游击队的战术还不成熟。出现了10多名游击队员孤军抗击300多名日军,也有的游击队学习早期的抗日义勇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强行攻打敌军占领的城镇。对于这种冒险进攻的战术,满洲省委加以引导和纠正。各地抗日游击队的战略从原先的阵地战攻坚战为主的战术转变为游击战为主的战术。
1935年到1936年,各地的抗日游击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按照避敌锋芒,攻其不备的作战原则,开展对日军的游击作战。抗联以山地地形为掩护,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巩固老游击区域的同时开辟新的游击区域。比如,抗联第一军冲出东边道山林地区,向辽宁西部和辽宁南部地区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抗联第二军在南满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巩固之前的老根据地。
抗日游击队所在的森林山区地广人稀,适合开展山地游击战争。截止到七七事变爆发前,东北抗联和日军作战万次以上,游击活动遍及东北的50个县。日军将抗联活动看作为心腹大患,截止到七七事变前投入17万多兵力扫荡抗联,但都没有办法全歼在山区森林活动的神出鬼没的东北抗联。
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抗联配合关内战场,迫使日本关东军不敢抽出更多的师团到关内参战,有利的支援了中国整体的抗日战争。抗联游击队多击毙一个日本兵,就能牵制一个日本兵使其不能南下入关。
1938年开始,日军加大对抗联的围剿。抗联的处境日趋艰难。到了1939年,日军兵力部署在中苏边境地区,抗联抓住机会进一步发展游击区域。随着北满抗日军队取得了西征胜利,东北抗日联军进一步发展游击战术,获得更大的作战主动权,在完善山地游击战战术的同时去做平原游击战。
到1939年冬天,日军扫荡越来越严密。日伪军组织快速反应部队扫荡抗日联军,增加抗联行动困难。再这样的情况下,抗联再次调整游击战术,避免和日伪军大部队主动直接交火,而采取短促激战的战术,伏击日军的小股部队。伏击战要多处设伏,达到伏击战的目的。伏击战结束后,部队不要恋战要快速转移。
截止到1940年,根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日军在东北地区有46000人丧命,再加上受伤和失踪者,日本关东军损失兵力在13万人。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战果是抗联游击战的战果。
1941年,抗联大部队转移到苏联。留在东北的抗联少部分部队以更加灵活机动的战术去袭击日军的薄弱环节,打击日军的交通设施和其他军事设施。抗联教导旅派出小分队到东北地区获取关东军的情报,配合苏军1945年8月的大反攻。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看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军占领东北后吸取了早期东北抗日义勇军正规战失败的教训,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抗击日军。刚开始,抗日联军的游击战术还不成熟。但经过不断地实战总结经验教训,东北抗联的游击战术逐渐成熟起来。东北抗联不仅能打山地游击战,还可以打平原游击战。即便抗联大部队撤退到苏联后,留守在东北的抗联剩余力量还能继续开展游击作战,打击日军的交通线和军事据点,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这就能从前文所叙述的日本厚生省对日本关东军伤亡数字的统计就能找到答案。
在东北抗联抗战期间,其发展的游击战军事理论是非常丰富的。下面就主要的游击战理论和战术做具体的说明。
1.抗联将领总结的游击战术。
抗联第一路军司令杨靖宇将军总结的战术:快集中、快分散、快打、快走。情况不明不打、准备不好不打、没有获胜把握不打、不打硬仗。
抗日名将赵尚志总结了十大战术原则。
王明贵总结出东北抗日游击战的六个特点。
抗联将领的总结对指导东北抗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满洲省委和抗联高层总结战术。
满洲省委于1933年在给磐石中心县委和南满游击队的指示当中,就强调运用游击战术,避免出现硬打硬拼的情况。在敌人防御最薄弱的地方给敌人以致命性打击。
1934年,满洲省委和珠和游击队的信件中就提到过,军事游击战要快速保密,不要让敌人发现。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在报告中提到了在南满地区采取的游击战术,包括伏击战术,便衣队进攻战术等相关战术。
3.1938年抗战动员专刊就抗联采取的战术予以了具体说明,包含游击战的避实击虚、埋伏战术、诱敌深入、前后夹击等战术。
东北抗联的战术也有相应的战例做具体运用:
1.伏击战,东北抗联部队利用有利地形伏击日军。这个战术运用非常广泛,包括抗联第三军的五道岗伏击战、抗联第三军和冰趟子伏击战、第七军的西嘴子伏击战。
1936年,日伪军出动1000多人进攻辽东地区的抗联第一军驻地。抗联第一军以伏击战战术打击伪军,派出500多人在山谷两侧伏击伪军。经过激战,伪军第七团基本被全歼,团长邵本良身受重伤。
2.袭击战,东北抗联部队对日军的据点实施袭击战。1937年5月,抗联第6军第4师进攻汤原县城,击毙日伪军警9人,救出群众数十人。这种袭击战一般都是周密策划、秘密出击后达成相应的袭击任务,最终消灭敌军。
3.交通破袭战,袭击敌军的交通线,切断日伪军的后勤补给。1938年,杨靖宇将军的部队在通化县和集安的铁路线开展数十次交通破袭战,歼灭日伪军750人,解救劳工3000多人。
4.突围战。1938年,杨靖宇将军的第一路军400多人在临江县岔沟遭到1万多日伪军的包围,杨靖宇在西北岗将伪军一个连缴械,率领部队冲出日伪军包围圈。
不断地总结相关战术,东北抗联的游击战打得非常成功,让抗联在关东军的包围中成功站稳脚跟,并坚持到抗战最后胜利。
张谷峰和诺门坎交火事件发生后,苏联方面希望东北抗联能给苏联提供日本的情报。1941年,抗联大部队转入苏联境内改编为教导旅。教导旅在苏联境内接受军事训练,并派出小分队进入中国境内查探日军情报。到1945年八月风暴行动打响前,东北抗联教导旅的部分官兵作为先头部队进入东北境内,给苏军提供支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壮烈牺牲。
第三,秘密营地给东北抗联坚持抗战提供后勤支持。
1936年秋季,抗联第三军和第六军部队在松花江下游和小兴安岭西部地区展开大规模作战。先后作战100多次,在铁力市、海伦、通北等新建游击区,抗联建立秘密营地,储备物资给养。1936年到1938年,抗联修建了数百处秘密营地。没有秘密营地的支持,抗联很难坚持冬天的抗战。
参考资料:《东北抗联游击战略战术论析》 黑龙江省委党校 张磊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月
转自 历史学堂君 ID:lishi600,作者:孙毅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