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
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南宋寒冷期
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明清宇宙期:从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1.简述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学术价值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概况 竺可桢“脉动论”:中国5000年来气候的变化,象
脉搏波动一样,温暖潮湿气候和寒冷干燥气候交替出现,周而复始,波动变化。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1973年)指出,距今5000一3000年,黄河流域的年均温较今约高2C,冬季温度则高35C,相当今长江流域。距今3000年至今,温度波动明显。周期的400800年,年均温振幅约1一2℃,写历史事实基本相符。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演变来看,5000年来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弱,而寒冷时期则越来越长,强度也逐步增大。而这种变幅高纬度地带义大于低纬度地带。
2.简述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研究表明相对适中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是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在距今5000至
4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现在高2度,降雨量高于现在,导致气候
温暖湿润,土壤、植被都有利于石器农具耕作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形成,
经济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交流的需要产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如偃师二里头文化。
3.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唐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农业经济作物北界北移,产出多样性更明显
3.农作物生长时间延长
4.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
5.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6.唐代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
4.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明清小冰期。低温使农业社会生产受到致
命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剧了社会矛盾,形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北方的女真族不断南下,从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逼近。最终导致满足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国。
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扩展,南方成为经济、特别是文化的重心。
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和增加,社会不稳定,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受到限制。
种种问题导致了明清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日益下降。
点赞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