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二十大报告将发展的安全性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核心在于保证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二十大报告要点中“安全”一词出现频率达到50次,同时单列“国家安全体系”部分全面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球通胀变局下保障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大盘稳定的关键环节之一。未来需要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投放储备物资、扩大进口来源、畅通人员流动和粮食运输渠道等手段,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二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新提出要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疫情反复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中国凭借强大、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克服负面影响,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在各国加大对产业链韧性重视、推动产业链转移回流的背景下,中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开展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是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筑造战略支撑,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同时,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安全发展奠定制度性基础。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基于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下行和总需求不足形势,实事求是地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反映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两层含义: 一是经济发展不能“失速”,要保证经济持续平稳运行,要扩大内需、坚持对外开放,以内循环为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经济需求端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基于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下行和总需求不足,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而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具体而言,内需包括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消费需求体现了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投资需求孕育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另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新开放的内涵和重心的转变——从过去利用低要素成本从事加工生产,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利用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服务好国内消费市场和产业升级的开放模式。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发力,在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发展中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转型。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扩大国内需求,能更好发挥消费、投资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引作用、提振信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从满足变化的需求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