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儒家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即为“天下大同”,它代表着人类最终可到达的理想世界,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对这一理想社会状态进行了全面而又充满温情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这个理想大同社会中,有才能的人被选举出来为大家诚意办事,人与人的交往诚信和睦。人们奉养父母、抚育子女,善待社会上所有的人,……这里没有战争与纷乱,整个天下处于一种人人平等的和睦状态。“天下大同”实则是儒家“仁”学思想的至高境界与最终归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在核心内涵上同于当今时代的“世界”概念。儒家思想还推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注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的是中国领域内各民族之间应当情同手足、共同发展,以实现大同。这里的“四海”与“天下”在中国古代语境下有着同样的概念内涵,虽然在外延上不如今天所说的“世界”一词丰富,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关照了全人类的命运,仍然应该作为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本质内涵与核心理念。
基于“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中华民族先辈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从秦汉之际儒家对大同思想的成熟表述开始,到南宋康与之虚构“计口授田”平均分配的理想社会景象;从洪秀全提出建立“同耕,同食,同穿,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社会纲领;到近代革命民主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孙中山明确提出“中国五大种族扩充自由、平等、博爱于全人类”的思想,实际上是将传统的“天下”逐渐扩大到了近代以来的“全球”概念所指。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