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用户头像
来自武夷学院-郑奕朵发布于:2023-04-15 22:57:45
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 ——从伟大建党精神说起 一百年前的那个夏天,十几个人从上海匆匆赶到嘉兴南湖,登上了一艘游船。那是个阴天,湖面上船只并不多,他们把船停在了一片僻静的水域。一位年轻女子坐在船头,仿佛在欣赏湖景。船舱内,一群人带着各地口音在热烈地讨论着,他们开的这个当时“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的会议,却成为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发展壮大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大规模执政党。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的精神之源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第一次将这个问题的答案凝练成“伟大建党精神”。它的基本内容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概括起来短短32字,但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在人类历史上,有这么一支队伍。 他们在漫漫征途中,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这支队伍就是红军。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作为后卫部队,面对数万国民党军从三面挤压过来的时候,师长陈树湘率全师奋力拼杀,鏖战4天5夜,终于保障了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而三十四师却从6000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在分路突围中又损失惨重,数次渡江不成,被隔在湘江东岸。 腹部中弹受伤的陈树湘被几位战士用简易担架抬着转移,他在担架上忍着剧痛指挥。突然,抬担架的战士中弹倒下,他翻滚到田沟里。警卫员前去救护,他却推开警卫员,命令他们掩护其他战友突围。他把敌人引向自己,后因伤被俘。 敌人如获至宝,立即用担架将他抬往长沙邀功。陈树湘自知绝无生还的可能,于是乘敌不备,忍着剧痛用手伸进腹部的伤口,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绞断了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为什么这支这么年轻的队伍摧不垮、打不散,呈现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原因就在于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张闻天曾说过:“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 这种理想,不是随波逐流、不是盲目迷信、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越辩越明的思想碰撞中领悟出的真理力量。 1921年1月,青年*在新民学会上发言,他赞成用俄国式的革命道路,他认为这是“诸路皆走不通了新发明的一条路”。他比较了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最终选择“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周恩来在叙述自己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心路历程时表示:“我以前所谓‘谈主义,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欧洲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时的心里,而现在我已得有坚决的信心了”“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正是因为对真理的坚持,中国*才能在一次次挫折后奋起,正是因为对理想的坚守,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中心明眼亮。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