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使命也在变

用户头像
来自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吴意发布于:2023-02-10 22:52:57

《苦难辉煌》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共产党人取得辉煌胜利时迸射出的光芒,而是在前途最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的情况下,共产党人依然在抗争、在坚守、在坚持。面对和平年代难以想象的苦难,共产党人的力量到底源自哪里。我想那可能就是一种坚持向上的精神和理想。

点赞 (1)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吴意发布于:2023-02-10 22:53:19

《苦难辉煌》一书,第二个特点是实事求是地解读历史,真实地记录成功,客观地叙述失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实际运用,是对历史的尊重,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个寻求真理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每一次成功又潜在着失败,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规律。实事求是地解读历史,只能使我们对党、对前辈和伟人更加崇敬。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革命如果不走*开辟的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之路,不但不能独立于敌人,也不能独立于友人,中国革命也不可能成功。*所指引并实践的这条路,是具有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的革命之路。书中认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高瞻远瞩,气魄非凡。但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说明他是万无一失的神,他一生也曾打过四次败仗。他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伟人。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着佛光神意,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他的实践,一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实践。在斗争的实践中,他看到了蒋介石对枪杆子的运用,看清了国民党的庐山真面目。而从枪杆子身上,又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出路。在革命的实践中,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看到了中国革命所要走的道路。所以他将根基扎在井冈山,而不在白区,更不在共产国际。他没有在大城市租界内外压低帽檐东躲西藏,没有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共产国际会议厅里背诵冗长的决议。而是在他深深爱着的那片倔强的土地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运筹帷幄。书中介绍当时的国际形势;共产国际曾经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苏维埃红色政权的领袖斯大林,最初也没有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身上。毋庸置疑,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选择了共产党,确立了*的领袖地位。作者用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现代史,通过孙中山、*、蒋介石等多个案例和视角,实事求是地回顾和还原它的历史原貌。书中讲道: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拉开了国共合作的序幕,而它的核心架构却是“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这一点曾经被历史学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共合作之初不平等的地位,其实已经为后来的*埋下了伏笔。书中刻画了许多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物。对于我们党的众多领导人和高级将领的描述,没有人为拔高,既表现他们众所周知的历史功绩,也简述他们的失误、错误和挫折,真实地再现他们在艰难探索和曲折坎坷中成熟的历程: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朱德还是边缘人物:前委总书记是周恩来,前委委员有张国焘、李立三、叶挺、贺龙、刘伯承、聂荣臻等,连郭沫若都是前委委员,朱德却不是。组织指挥起义的核心领导成员中没有朱德,这就是南昌起义中朱德的真实地位。后来朱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军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可以设想:如果南昌起义成功,能当总司令的比比皆是,根本轮不上朱德。但南昌起义失败了,朱德的全部权威,诞生于起义队伍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刻。作者金一南多次讲,对我党的历史人物,不管后来犯了多大的错误,甚至罪行,只要当时他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我们就不能抹煞这些事实,这是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比如,彭德怀出了问题了,就把百团大战否定了;林彪出了问题了,就把平型关否定了。这能行吗?他继而写道:“篡改者振振有词:不是为个别真实,是为历史真实。丢掉了个别的真实,真的能够获得历史的真实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金一南教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跳出桎梏,审慎地解读历史,用心地打捞历史的细节,带给读者真实而全新的感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