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所长):
我不是事先设计好、事先规划好要写这样一本书或者要产生多大影响。它还是“非最初之想”。最初的主题是写长征,后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于是想借这个题目把以前积累的很多感受写进去。
金一南(战略教研部战略研究所所长):
我不是事先设计好、事先规划好要写这样一本书或者要产生多大影响。它还是“非最初之想”。最初的主题是写长征,后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于是想借这个题目把以前积累的很多感受写进去。
我们经常讲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必不可免。我们以前写这部分历史,过多地集中于我党的内部,比如把党史写成路线斗争史,写我们内部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或者把党史写成一部仅仅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历史。我觉得这些都不够全面。也有一些人讲,说是共产党的胜利是利用了很多机会,包括抗日战争等。后来我跟一些人争论这一问题,我说你要仔细看历史,历史给了国民党很多机会,却只给共产党很少的机会。共产党没有太多的机会,但是共产党人能够抓住这仅有的非常少的机会,最后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这本书最初好像是写给自己的,回答自己内心的疑问: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中国军队的力量来自哪里?它没有任何资源,资源全部掌握在对手手中,但是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获得胜利,它的力量来自哪里?对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及国际共运史等大量资料的广泛接触以后,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地出现一个概念:先有真人,后有真理。那批人追求什么?就为了心中的主义,那种不变的信仰。
很多想法都是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写完之后,别人评论说人家写史是从“事”开始,你从“人”开始。这不是我的主观故意,是无意中形成的东西。我就想描写这批真人。当然这批真人不限于共产党的队伍,国民党里面也有一批真人,否则他们也不可能使北伐战争变得摧枯拉朽。
我们今天物质条件极大的充盈,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条件、这种信仰的力量,那对我们的力量来源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今天我们这个国家、对这个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经常讲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50年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绝对不仅仅是一堆物质指标。如果没有精神层面东西的支撑,那么我们这一堆物质指标,最后真的能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吗?当然,这些已经超出了本书探讨的范围,但却是本书写作的动意。
历尽苦难,方得辉煌。
近代中国革命胜利到走向富强历经了几代人的努力,人民军队经历了多少人的前仆后继,人民领袖和英雄们最后长成又是经过了多少烈火淬炼。但他们往往一开始就抱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阶段一阶段地完成历史使命,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做好当下的事情,最后积小胜为大胜。
这对新时代的我们有应该很深的启发,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充满浮躁气息的年代,不少人期待任上出政绩,于是有了各种政绩工程、烂尾工程;不少人期待一夜暴富迅速成功,于是传销不灭,成功学横行;不少人知识焦虑,于是各种60秒带你看完一本书,一天带你学编程,十天让你掌握一项技能的音频、文章、教程铺天盖地;不少人贪图即时享乐,于是有吃鸡、王者荣耀寻找网络的即时游戏快乐,有“丧”文化、“佛系”文化,有油腻男出格女等等。这无不是当今社会的浮躁,强调“即时反馈”、“今朝有酒今朝醉”思想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