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初心,明初心,守初心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牛晴发布于:2023-02-20 17:40:12
重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为我们坚守初心提供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也能给我们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俗话说,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导航的灯塔,是奋进的号角,对“四史”的学思践悟,就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党员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艰、担当之要。 从“四史”学习中悟“初心”。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就无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法迎来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就无法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其他方向可以选择,没有其他路径可以取代。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历史所赋予的,是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只有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弄明白党从哪里来,才能弄懂我们要到哪里去;只有搞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起源,才能领悟到初心带给我们的力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从“四史”学习中明“初心”。每一名党员干部,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都有着不同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在走心中入心,在学思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真正学深学透各阶段党史才能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党的宗旨,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因为通过学习“四史”,能让我们基于历史的大视野和大逻辑,把握“四史”中的各类“知识点”,让我们能透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更好地洞悉过往、明理立身,以此形成科学、正确、系统的历史认知观,从而更好地理清历史脉络,洞察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启迪昭示未来,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从“四史”学习中守“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然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四史”,既要打牢“学”的基础,学出信念如磐的忠诚,也要拓展“讲”的形式,讲出春风化雨的篇章,更要强化“做”的举措,做出人民满意的成效,最终将学习“四史”落在实践中来。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我们只有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才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张坤发布于:2023-02-20 17:40:38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柴祎凡发布于:2023-02-20 17:41:3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求我们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充分表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仅需要夯实物质文明基础,还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更加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