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是河北省最北部的森林草原。60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60年后,这里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从1962年到2022年,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这里爬冰卧雪、接续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信念,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也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内涵之一。那么,第一代创业者们在塞罕坝究竟经历过哪些艰苦的考验?
时国成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
“没有打退堂鼓的,那时候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都比较团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不管在黑天还是白天,工作随叫随到。”
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依然满怀热情,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用辛勤的劳动践行着“志在林海”的初心。
到1984年,塞罕坝创业者们共造林98.8万亩,曾经荒芜了300年的塞北荒原终于变成了碧波万倾的林海。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也影响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
时学民是塞罕坝的第一代创业者时国成的儿子。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当上一名护林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林二代”。他还常常教育儿子时辰说,爷爷当年辛苦种下的林子,我们后人要替他守护好。
2014年,时辰通过考试,回到了这片爷爷和父亲付出了毕生心血的林场,开启了属于他这一代的护林事业。
时辰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代务林人
“60年前,爷爷和一帮年轻人来到塞罕坝,把这个荒漠变成绿洲,到我父亲接过班来又把这个绿洲变成了林海,而我现在又回到了爷爷和父亲付出毕生心血的林海,就是接好他们班,把这片林子守护好、建设好。”
60年来,从一棵松到4.8亿棵树,从一片荒原到115万亩人工林,这背后离不开一群又一群塞罕坝人的坚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塞罕坝115万亩森林所蕴含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2017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被联合国环境署总部授予了“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又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一代代中国人躬耕不息,接力不止,用顽强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相继有三位亲人在这里离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着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
在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延绵分布着我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长达888.5公里的边境线。
有这样一个家庭,从1949年到如今,三代人做护边员,用满腔赤诚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他们说“守住这里,就是守住了国、守住了家。”他们就是风雪戍边的拉齐尼一家人,而英勇跳进冰窟牺牲的拉齐尼·巴依卡就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三代。
用生命托举起了生命
拉齐尼·巴依卡于2003年11月退伍,2004年,拉齐尼·巴依卡就接替父亲继续和战士们一起护边,成为了家族第三代戍边人。
做了护边员之后,拉齐尼·巴依卡依然每次都走在最前方。拉齐尼曾经有一头白牦牛,这头白牦牛在这条边境线上走了5年了,非常清楚所有的路线。
在拉齐尼眼里,白牦牛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但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这头白牦牛由于滑倒伤了腰椎,无法走动。情况紧急,无奈之下白牦牛就这样留在了那里,第二年,拉齐尼再走这条巡逻线时,专门去看望这头白牦牛,却只看到了它的头骨……
拉齐尼曾经说过,这头白牦牛就是他心里的英雄。只要他身体还健康,他就会和家里的牦牛一辈子陪着战士们护边。
如今,英雄没有兑现他的诺言,2021年1月4日,他在喀什大学接受培训时,为了救一个落入校园人工湖冰窟的孩子而英勇牺牲,年仅41岁。
拉齐尼·巴依卡
“来人啊!救救孩子!”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叫传来。
拉齐尼·巴依卡循声急奔过去,发现一个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时,冰面突然断裂、陷入冰窟,无助的母亲正在湖边哭喊求助。
拉齐尼·巴依卡来不及细想,一脚踏上冰面,直奔孩童,他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时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齐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带走身体的温度。他举起双手拼尽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在水面。
闻讯赶来的人们也纷纷参与救援,十多分钟过去,孩童成功获救。但托举起他生命的拉齐尼·巴依卡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拉齐尼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
立起了中巴边界的第一块“界碑”
1949年12月,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其拉甫边防连即将到吾甫浪沟执行巡逻任务。可战士们却犯了难——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每次巡逻,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
20世纪50年代初,英雄拉齐尼的爷爷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担任向导,成为当地第一位“牦牛向导”,并主动和边防军人一起护边,一家三代护边的传奇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此后的23个春秋,凯力迪别克带领着战士们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中巴边界的第一块“界碑”就是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立起来的石头。
巡逻路上相继有三位亲人离开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大叔,他是英雄拉齐尼的父亲,也是一位护边39年的共产党员。
巴依卡大叔可以说是一名不穿军装的老兵,从18岁开始当向导,成了第二代戍边人,带着红其拉甫边防连的战士一次次踏上巡逻路,义务为他们做向导整整39年。
从青丝到白发,巴依卡大叔累计巡逻700多次,行程3万多公里,巴依卡大叔用勇气和智慧,12次帮助边防战士化险为夷。
1986年9月,红其拉甫边防战士们接到巡逻任务,巴依卡大叔因为父亲的嘱托,坚持在父亲病重之际和战士们前往边境巡逻。1个多月后,当巴依卡大叔完成任务回家时,父亲已经离开了人世。
1994年,巴依卡大叔身患高原性肺水肿的母亲也没有等到他巡边回来。巡边之前,巴依卡大叔还答应母亲送她到县上的医院看病,然而待巴依卡大叔回来,母亲已经在家中去世。
1987年,巴依卡大叔的妻子难产,当时巴依卡大叔也是在和战士们一起巡边,等他巡逻结束赶回家,妻子也已经离开了他……
无论是已经离开我们的拉齐尼,还是坚强的巴依卡大叔,他们一家几代70多年顶风冒雪不畏艰险守护边境,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
一家四代人爱国守边
他像高原屏障上的一块磐石
像连绵边防线的一块界碑
一家四代退役军人
用青春和汗水把国之大爱
写在巡边护边的每一寸国土上
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龙吉克·卡德尔
“子孙后代都要爱国守边”
塔什库尔干
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
中国最西端
一线连三国
这里是龙吉克·卡德尔的家乡
还曾是古丝绸之路要隘
以前经常有土匪袭扰
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
只好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
后来,这里解放了
年事已高的爷爷当起了
业余守边人
协同守边部队守护帕米尔高原
作为卡德尔家族第一代守边人
他立下家训
“子孙后代一定要爱国守边
跟着共产党走”
之后
龙吉克的大伯、父亲
纷纷参军入伍
退役后也没有离开塔县
一直奔走在
几百公里的边境线上
“参军去!龙吉克”
1979年,父亲毫不犹豫
为初中刚毕业的龙吉克报了名
“参军去!龙吉克”
龙吉克很高兴
17岁的他沿着祖辈和父辈的足迹
走上帕米尔高原
走上边防哨所卡拉库里高地
服役时的龙吉克带领战士进行边境巡逻
在部队的30年里
龙吉克秉承前辈遗志
坚守在祖国千里边防线上
他和转场的牧民
同吃、同住、同乐、同守、同走
成为了边防牧民的知心朋友
县武警大队所辖8个边防派出所
管辖着880公里边防线
46个通外山口
他每年都要一一走遍
……
服役时的龙吉克与当地牧民交流
退役后的龙吉克
拒绝了更好的选择
坚定留在塔县
因为他和这里的一草一石
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塔县有个村子
是不法分子越境的重要关口
在龙吉克的影响下
村民们的爱国护边意识特别强
有次
一位70多岁的牧民和孙子在放牧时
发现多名暴徒
为了稳住他们
牧民杀了自己心爱的羊给他们吃
暗地里却派孙子骑马跑了13公里
把情况报告给边防派出所
最终抓获暴徒
“阿米尔,冲!”
龙吉克有两个儿子
耳濡目染
他们知道军人很艰苦
也知道军人很光荣
2003年
大儿子阿布都贾米毕业
龙吉克试探着问儿子
“毕业了想干什么?”
“当兵!”
大儿子脱口而出
“到哪儿当兵?”
“你、爷爷和爷爷的爸爸
都去过卡拉其谷,我也要去!”
“阿米尔,冲!”
得到肯定的答案
龙吉克十分欣慰
就这样
大儿子去了帕米尔高原的
武警提孜拉甫边防派出所
成了卡德尔家族第四代
帕米尔高原上的守边人
2007年
小儿子肖贡尼也毕业了
“阿爸,我也要去当兵”
这天回到家
小儿子突然提出这个想法
龙吉克按捺住兴奋
试探性地问
“你*当兵了
你就做点别的吧?”
“你们都能去
为啥我就不能去?”
没想到小儿子心中已然坚定
龙吉克的两个儿子
先后走进武警边防
直至转隶地方
两个儿子也做出了
和祖辈同样的选择
继续守在帕米尔
四代人在边疆矢志坚守
像一朵朵红艳的雪莲花
怒放在帕米尔高原上
“妈妈常说
姥姥对她来说从来只是一个背影”
“妈妈常说
姥姥对她来说从来只是一个背影”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
“80后”医生吕涛回忆道
这是一个跨越世纪的家族故事:
秦济生、廖秦平、吕涛祖孙三人
都毕业于北京大学
三代人又都成了妇产科医生
也都选择远赴边疆治病救人
“金眼科,银外科
累死累活妇产科……”
这句顺口溜是妇产科工作的写照
当吕涛做出与母亲、姥姥
同样的职业选择时
母亲说
“妇产科比你想的要辛苦得多
要不你再考虑考虑?”
“当年姥姥是不是也这么说过?”
吕涛风趣地反问母亲
……
白衣为甲,出征边疆
新中国成立之初
秦济生“说走就走”
以满腔热血支援边疆
那是一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
秦济生医生的头等大事
就是“让孕妇和婴儿活下来!”
在秦济生的影响下
女儿廖秦平和外孙女吕涛
都披上了白大褂
接过上一代人的接力棒
纷纷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守护健康
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中
从首都到边疆
从姥姥到外孙女
……
在这部短视频里
70多张手绘图
穿梭构成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其画风、色调表达也随着节奏
越来越明朗、欢快
揭示着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一步步地从梦想走向现实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一百年的恢宏历史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摆在重要的位置
故事以小见大
真实还原了
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生动展现出一幅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画卷
白衣为甲,使命为矛
一种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精神
在一代代接力和传承
老、中、青,一代代人
一辈子,一件事
躬耕不息,接力不止
他们用顽强的意志
和不朽的精神
在各自的坚守中
付出了热血和青春
他们有的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
到鬓角染白的老人
他们有的
把自己的生命留在
他们热爱的土地上
……
这份使命担当和大义情怀
让人感动,催人奋进!
这也是中国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源源不竭的动力!
点赞 (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