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党建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学术属性,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之一,也是最能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法论的学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目标导向、原则指引、方法路径。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需要坚持大历史观,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重大命题;需要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程与经验,为深化“两个结合”夯实历史基础;需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努力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历史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方法,更是指导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具体准则。对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来讲,大历史观强调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过程时,要超出局部视域,放大历史视距,以百年千年的长时段、文明演变的新高度、政治社会的宽领域、家国天下的大关怀为要旨,打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实践,不仅看到事物本身的意义,还要看到事物局部对整体的关键意义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从中发现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法则,更好发挥党史鉴往知来的作用。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种新事物、新形态,正在不断彰显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者必须以大历史观为指引,树立自觉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意识,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大命题,以此为目标导向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展现了中国*对中国、对世界、对人民、对时代的卓越贡献,展现了中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气度和担当,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优异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新时代学人凝练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的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百年来坚守初心使命走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理解中国*“为什么能”的根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蕴含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艰辛努力和伟大成就,作为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从学理上进行科学阐释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运用于中国*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实践探索方面,中共党史党建学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和理论发展史,中国*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史,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这些深厚的资源不断转化并融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系之中,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如何真正实现“自主”,完成从指导思想到内容设置、从零散知识到体系化形态、从一般参与到普遍认可,这也是亟须思考和探索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作为构成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发挥着理论之源的支撑作用。如何坚持唯物史观与正确的党史观,如何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是厚植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根基的着力点。
“两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