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沂蒙颂》有感

用户头像
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秦玉兰发布于:2022-11-20 18:43:08
作为一部礼赞“沂蒙精神”的芭蕾舞剧,《沂蒙》的第一个特征是事象生动感人,精神崇高伟岸。第一幕“乳汁救伤员”“为亲人熬鸡汤”的事象发生在英嫂和八路军排长之间,是“水乳交融”这一理念的形象表达;第二幕“公鸡替夫拜堂完婚”表现的是小唢呐参军随队出征,二妮见婚期已到而未婚夫又未归,只能按风俗与公鸡拜堂;“肩扛门板搭桥抢渡”则是表现解放军因孟良崮战役打响而需抢渡汶水,因渡桥被炸断,英嫂、二妮及更多的女性肩扛门板搭桥,让解放军战士踏板抢渡,强化着“生死与共”的情怀。该剧的第二个特征是细节刻画缜密,层次推进给力。舞剧在每一大的事象表现中,都注重细节的刻画,比如“肩扛门板”的女性中,就聚焦一位有孕在身的女性不顾劝阻、坚持下水;比如在我军的抢渡冲锋中,二妮目睹尚未圆房的丈夫小唢呐的牺牲。同时,在上述四大事象的层层推进中,辅以青壮小伙踊跃参军、姑娘大婶纳鞋支前的日常情景,使得主体事象的层次推进有格局、有逻辑、有力量。 《沂蒙》的第三个特征是动态提炼典型,舞段编排流畅。其实该剧对于上述事象的选择,固然首先是注重其精神内涵,但同时也注重其“可舞”特性,这个“可舞”特性就芭蕾艺术而言,可以是“双人舞”视阈中的,也可以是“女群舞”视阈中的。可以看出,剧中英嫂、排长“为亲人熬鸡汤”的“双人舞”舞由情生、情动舞随,舞美情浓、情深舞畅;而“肩扛门板搭桥抢渡”那段“女子群舞”则有人有物、物我合一,景由舞造、舞运景成。还有第四个特征是舞语既“芭”且“沂”,表演有“技”有“道”。由于沂蒙地处胶东,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中国芭蕾舞剧,需要以山东民间舞强化其舞语特征,因此在多个女子舞段中都能看到“胶州秧歌”在芭蕾动态中的点化;作为八路军、解放军形象呈现的男子舞段,也大多能在芭蕾动态中看到“鼓子秧歌”的风采。这便是所谓的既“芭”且“沂”。而所谓有“技”有“道”,是指表演者高超的舞蹈技巧,都服从于特定的形象塑造和具体的事象表达,既不因技损道,更不弱技贫道。 近年来,中国芭蕾舞创作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情有独钟:辽宁芭蕾舞团的《八女投江》、上海芭蕾舞团的《闪闪的红星》、广州芭蕾舞团的《浩然铁军》《旗帜》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佳作。中央芭蕾舞团的《沂蒙》作为“沂蒙精神“的芭蕾礼赞,让我们铭记这种精神创造于人民群众之中,更让我们牢记中国芭蕾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和担当。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