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理由不承认,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当笔者第一次捧起这本书开始阅读时,便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初读此书时,我对文中主人公是厌恶的,他好赌享乐,不管父母的劝阻,对妻子家珍漠不关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徐福贵的感情从厌恶变为了怜悯,他因*输光了所有的钱和田产,父亲在粪杠中摔死,随后家珍又被强行接走,再到后来母亲病重,自己去城中请郎中却又被拉去当壮丁。再归来,时光又过了两年,母亲早已病逝,大女儿凤霞也因为一次发烧而不能说话,但他既归来,一切似乎都在好起来,可惜祸从天降,妻子家珍此时又得了软骨病,且不说几个人的活增多了,儿子有庆又因给县长的夫人输血而被活活抽死。女儿凤霞算是嫁上了好人二喜,但又因难产大出血而死,不久后断了最后念想的妻子家珍也含泪而终。又过了一段时间,女婿二喜在工地作业时有被两块水泥活活夹死。所有人只剩下了徐福贵和外甥苦根,但祸不单行,苦根在一次生病后吃煮豆子活活撑死,当一切都趋于沉寂,又只剩下了福贵一人。
如果说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惨”,那么紧随其后的便是“希望”。文中福贵的一生似乎带给了我们一种悲惨世界的感觉,但静水流深,福贵即使再悲痛,再绝望,也依旧坚强地活着,在小说的插叙中,面对下乡采风文人,他依旧自嘲地叙述者自己的一生,他依旧顽强且乐观地活着,这也是读完这本书后笔者最直接且最深刻的感触。或许,作者余华根本不是想让《活着》的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沉浸在悲伤绝望的氛围之中,或许,他是想让读者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更有力量地告诉读者,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著,活着最大的意义和魅力究竟是什么?笔者想,这是一个每一位读完了《活着》的人都不难想到的设问——我们向死而生,活着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活着的过程本身,哪怕它又多么心酸,多么痛楚,不管它是多么令人绝望,多么置人绝境,每个人都应该有活下去的勇气与毅力,正如书中的福贵,不管多么造化弄人,他依旧活着,顽强且乐观地活着。
印度地文学家泰戈尔曾说过,“命运越是给我打击,我越是看不起他”。这可以是文人学者的思考,更可以是平凡人民的觉悟。我们都要活着,要顽强乐观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