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前,以为讲是【自私】的基因,读之后才发现是自私的【基因】。这是一本描述基因的世界的科普类书籍。尽管在书的前言,作者表示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讲述,依然难避免一些枯燥的理论,晦涩的术语。
前十一个章节,作者刨除了一切人的主观的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自然万物。
尽管作者塑造的是一个纯粹的基因世界,并没有提及人类,但是每每论述与人类社会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时,都不禁让我思考,人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地逃离自然选择的漩涡。
自然法则面前,世间万物都无法幸免。当很多残忍的事实被解剖开,血淋淋地摆在面前的时候,我未免觉得太难过。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很私人的情绪,不甘和不耐烦。但到了第十四章,当作者坚定地与基因决定论者分庭抗礼时,我不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你正想满腹抱怨地指责一位教授的古板和冷漠的时候,他却告诉你,即使基因的自私性是事实,但是依然相信你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教育和文化来改变它们。这或许是全书最有温度的地方。
我不禁自责自己难以走出思维的局限性,难以改变自己自小养成的学生思维。
由于过于浅薄的知识储备,对于这个基因的世界,我甚至不能探知十之一二,只能就简单的生活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我认为人原本是屈服于本能的,却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来定义人。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了人:生存机器。作为运载基因的工具,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本能的驱使。《撒哈拉的故事》当中,三毛描述了撒哈拉一位十岁女孩的婚礼,描述了当地的风俗。
"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无论在我们眼里,这是多么荒谬,但是对于他们来讲,顺应本能又是多么理所应当。
由此,我不禁回过头来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生活,去寻找自己身上的劣根性。于是发现,事事听从本能的时候,我根本感受不到它有多强大。只有在长期枯燥的学习过程当中,我才能发现自己及时行乐的欲望多么大。但是从本能和欲望的挟持中解脱的过程,或许也是一种成长。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