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的2022年秋季学期学生发展对象的党课中,我学习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党的性质、宗旨,我们在思想上靠近党,不忘初心,担任起历史使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崭新国家的奋斗历程,深切缅怀共和国缔造者们的光辉业绩,必将进一步激发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顽强斗志,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发有为。28年风雨如磐,28年浴血奋战,28年初心永驻,28年使命在肩,中国共产党人在短短28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世界,在人类进步发展史上书写了崭新而独特的一页。
公元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标志性的年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的成立绝不是偶然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必须把视野放到更长远的历史中去,透过风云变幻和波澜壮阔,看清历史的趋势,明晰历史的必然。
一个伟大政党的破土而出绝不是轻轻松松的。积时积势,终于迎来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直接*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在五四运动中,一个重要的事实发生了: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运动的中心在由北京转向上海的同时,运动的主体也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它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它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启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团结。积思积理,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走在最前列的,依然是李大钊。1919年9月、11月,他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肯定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一些在海外留过学的先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如留日归来的杨匏安,于1919年11月至12月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长篇连载文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做了相当系统的介绍。留日学生李达还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出版。当然,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愿看到新文化运动发展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顽固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
实际上,在这里,李大钊不仅是在有力批驳胡适,也是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思想。如果说问题与主义之争还主要在胡适与李大钊之间进行的话,那么,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应中国国情而与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论争,除李大钊外,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人都纷纷撰文加入。这场争论持续一年多时间,从根本上讲,这是一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甚至是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论争。历史地看,论争不是坏事。在争论中,扩大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推动了进步青年去认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