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张宏铄发布于:2023-09-20 18:49:10

金秋大地,丰收号子响起,从南到北迎来沉甸甸的收获。趁着两季轮作间隙,不少地方通过施用生物菌剂、种植绿肥作物、秸秆还田等方式,给土壤补充肥力,为下一季播种做好准备。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亩多,一等到三等耕地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保护耕地需要“量质并重”,保数量的同时还要提质量。许多经验表明,耕地地力等级提升,能够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在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下,面对有限的耕地面积,抓住质量这个关键变量,通过提升单位面积综合产能,有望为端牢饭碗提供更多助力。

应当看到,提升耕地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耕地退化原因看,既有气候、资源等因素造成的“先天不足”,也存在生产方式不合理导致的“后天失调”。比如,盐碱地集中分布区通常也是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土壤环境主要受水盐运动影响;在一些地方,土壤酸化、耕层变薄的背后,往往存在土壤高强度利用、不合理施肥以及长期浅旋等耕作习惯。针对不同情况,要对症开方,分类分区治理,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生物等措施,加强耕地质量综合治理模式创新推广力度。同时,也要尊重客观规律,推进“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确保可持续发展。

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落地见效,要在科技、服务等供给上下功夫。在黑龙江,运用多波形激光雷达和高光谱成像仪等设备,科研人员给黑土地做上了“CT”。从摸清土壤质量家底,到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再到生产障碍耕地的治理修复,越来越多“新农具”正在大显身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持续推进跨学科科技协同攻关,强化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相应机具装备购置扶持力度,确保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提高技术到位率,让用养结合的绿色耕种理念落到一块块田地。

提升耕地质量需要久久为功。落实藏粮于地,立足农业生产全过程,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条红线,用足用好每一寸耕地,定能培育更多丰收的沃土。

点赞 (1)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张宏铄发布于:2023-09-20 18:49:25

收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