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陈奕嘉发布于:2022-08-13 11:29:17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 1979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向中央提出广东建立出口加工区和对外开放“先走一步”的要求。1979年4月*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同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的优势,决定两省从1979年7月起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对外经济工作有较大的自主权,以便发挥当地优势,抓住国际经济的有利时机,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并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划出一定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地提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特区是扩大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比较成功的好形式。对中国来说,特区是学习与外国资本竞争、学习按经济规律办事、学习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学校,是为两省甚至中国训练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比中国其他经济特区更加开放、灵活的体制和政策,授权海南省人民政府更大的自主权。至此,中国已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0.35%,人口总计9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8%。 1992年*南巡时对经济特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后,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点。 特区在计划、流通、财政、金融、基建、土地、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逐步在全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并在全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起了“窗口”作用,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汇点。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