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24下午
结束了余姚博物馆的行程,回到住所,我们便开始作第二天的实践准备,要提前了解我们所要去的土布技艺展示馆的开放时间和具体位置等。好在这些信息工作我们在学校就已经提前做好了解,现在只需做一个具体的时间规划和实践内容了。于是我搜索了一些有关土布技艺馆的建立资料和土布具体制作的“书本”知识,顺利的话,明天就能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操作上了。
余姚土布,又称“越布”“小江布”“细布”等,当地人称为“老布”,是浙江余姚的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代代相传的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在中国纺织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范晔在《后汉书》记载余姚土布(越布)为东汉贡品;宋朝开始,余姚普种棉花,曾是全国重要产棉基地;元时全国设四大木棉提举司,其中浙东木棉提举司便设在余姚,当时余姚所产“小江布”风行全国;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浙花出余姚”;清朝时期,姚北乡村呈现“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的景象。
余姚土布品种繁多,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分棉加工、纺纱、调纱、染色、浆纱、经布等十多个步骤,要经过大大小小上百道工序。余姚土布也凭悠久的历史、细致的工艺、繁多的花色、实用又美观而闻名全国。
改革开放后,手工土布制作逐渐被现代棉纺企业所取代,传统作坊日渐衰微。目前从事传统土布生产的民间作坊已经很少,能够有效传承的仅剩下“王桂凤土布家庭作坊”一家。年事已高的王桂凤也再次坐到纺织机前,向大众展示土布技术,致力于这项技艺的传承。2011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我便在一篇有关报导中看到一句话:“如果不是国家对土布的重视,也不会有这么一个土布展示馆”。这体现了我国对土布这类非遗文化的重视,才促使它们能够被我们看见,被了解、被传承。
目前,87岁的王桂凤老人是余姚土布的唯一传承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是传统纺织文化活着的历史见证,传统织布工艺伴随着诸多如“请布神”“摸鸡蛋讨彩头”等相关民俗。随着纺织工业的兴起,纺织机器逐渐代替了织布机。这项古老精妙的民间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断档,后继乏人。这也是我理解的土布传承之难。
经过搜索资料,我们了解到王桂凤老人有时会亲自到展览馆进行操作演示教学等,只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亲眼目睹这门技艺,对此我们十分期待明天真的能够遇见这一可遇不可求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