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今天是我们小组集中准备的第五天也是正式开始我们非遗课程的前一天。明天我们将再一次踏上前往萧山区的路途,为小朋友们带来别开生面的蜡染之旅。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小组吸取2号前两个小组的授课经验,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课程大纲,继续增添自己的课程内容,增加更多的问答互动环节。对于教室布置,设备摆放等方面也通过线上线下与萧山区负责人多次交流、进行反复确认。
在我看来我们拿到的“蜡染”是最麻烦、最难备课的一个主题。蜡染作为贵州苗族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的制作流程可谓是复杂与繁琐并存。首先蜂蜡温度的选择决定了图案绘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最终蜡染作品的质量。苗族蜡染使用的天然蓝靛染料又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氧化晾晒,这样才能让染料在布面上呈现美丽的靛蓝色,并且拥有良好的色牢度,才不至于在洗涤环节将染好的布洗坏。在传统工艺中需要煮水加热去蜡的环节在我们这也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其次我们需要将这项手工艺介绍给小朋友们并带领他们上手操作,而蜡染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和一定的危险性:融化蜂蜡的电炉温度一般在70-80℃、用于蘸蜡的蜡刀刀口非常锋利容易划伤手、用于染色的蓝色染料又容易粘在衣服和皮肤上,难以清洗……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保证小朋友安全的前提下也要保证他们的课程参与度,同时也要考虑各个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控制课程时间,考虑我们人手不足等问题。再加上活动现场插头数量有限,如何安排桌椅和电炉也成了一大难题。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不断地进行讨论,提出一个个新方案又一个个推翻,一次次的进行试验,寻找合适的温度和氧化时间,测试不用的工具用于替代蜡刀蘸蜡。最终我们决定在尽可能保证课程效果的同时精简部分操作。
1.采用多个接线板连接电源和电炉,靠近电线的一侧空出不坐人,同时需要讲课的志愿者和场内志愿者不断提醒各位小朋友注意安全;
2.采用比较耐高温的尼龙画笔替代铜制蜡刀,仅用于展示和个别小朋友进行体验;
3.拍摄并制作有关安全操作的gif,置入ppt,用于在课程中提醒小朋友;
4.染色的全过程主要由志愿者负责接手,在进行染色的漫长过程中继续上课,为小朋友们深入介绍蜡染相关的知识,将课程引向民族文化,逐渐引入非遗的概念,为小朋友拓展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
5.我们向实验室师兄借来了熨斗,通过熨斗直接加热代替水煮去蜡,上下铺上白布用于吸蜡……
时至今日,一切准备就绪,希望明天在现场不要掉链子,也希望我们能给萧山区的小朋友带来难忘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