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五幅团花剪纸。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窗花。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