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丝绸是杭州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同时,我校是一所有着124年悠久办学历史的中国丝绸学府,研究中国丝绸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在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雄壮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我国向更开放、更强大发展的重要的一环。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肩负讲好“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了解到,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并不理想。对此,我们以丝绸文化为切入点,在调研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反思,试图寻找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起积极作用的普遍规律和创新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已经创造了一批具有极大价值且竞争力的“走出去”文化企业,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文化与经济效益。以孔子学院为例,近年来,已经有超过350家孔子学院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在美国就有70多所,且有数百个志愿者教师团队。孔子学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将汉语、武术、中医、音乐等要素融合在一起,为外国人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1]
根据包霄林[2]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自身在对外传播方面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优势,他们表现在我们社会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有着比较强的一致性,国家或者政府能够比较好地进行统筹规划,能够集中力量并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任务。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收益。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我们在对外传播方面的产品往往有“有量没有质”抑或是缺少能够打动接收者内心的作品,传播方式与作品创作较为死板,作品缺少创新。我们将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在传播时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渠道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虽然文化传播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可以提升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会造成我们的传播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在内容上,我们时常过度强调民族化,忽视了不同文化下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受众,因此造成了文化传播障碍。[3]同时,也存在着有产品输出但忽视了有价值的思想与精神的输出的情况。在传播形式上,时常缺少主动性,追求“高语境文化”的输出方式,缺少传播时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根据郭萌萌的研究,我们国家的对外传播模式长期处于“介绍中国”以取得文化认同的思想像,这种传播模式有其明显的局限性。[4]
从客观层面来看,由于国际上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中国文化在传播时往往会被看作是“外来文化“,心理上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传播文化时一直处于劣势、被动的局面。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