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用户头像
来自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张德虎发布于:2022-05-27 10:39:32

摘 要: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和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和采取应对措施,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国内疫情迅速得到全面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已演变为常态化的状态。高校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和工作重点也受到疫情影响而产生深刻的变革,其中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育人育德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为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种的新思路及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我国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作用下和举国上下团结一致的努力奋斗下,“抗疫战争”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病毒传播和发展也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也逐渐变为常态化,社会生产生活已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在经济复苏、企业复工、学校复学的同时,我们应该要关注一部人群经历大灾大难的疫情洗礼后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往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伴随着疫情创伤后的各种心理应激综合症状,如失眠、恐惧焦虑、抑郁等。而这部分心理存在健康问题的人中,我们高校大学生占据很大比例。

疫情防控背景下,有部分高校大学生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加重了心理负担,也给日常校园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和形势下高校教学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和对策等工作刻不容缓。

1 疫情防控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环境适应能力问题。疫情防控下,高校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问题主要体现在校园内环境不适应和校园外环境不适应的两方面。随着高校复学和学生返校就学后,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实施封闭化和半封闭化管理模式,采取低风险地区的高校“非必要不外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高校“非必要不离校”等措施。严格执行学生进出校门需提前报备、校园门口体温检测及扫码登记、班级同学的体温晨午晚检、学生身体健康日汇报制度、师生行动轨迹追踪制度等。因目前高校管理及要求跟以往不同,造成部分学生对曾经熟悉的校园内环境感觉有陌生感、压迫感和被监控感,存在心理适应能力下降和心理调节能力障碍等症状,影响其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出校园次数骤减,与校外环境基本处于隔离状态,日常的逛街购物、外出旅游、校外聚餐、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减少,导致部分学生在学校待久了,出校园外对外界环境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不适应。

(2)行为认知和情绪方面问题。有研究数据报告,有许多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表现出感觉过敏、反应迟钝、记忆错乱、幻想等行为认知障碍,问题严重的学生还伴随着神经衰弱、强迫症、躁狂症等精神类疾病。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情绪方面出现过恐惧焦虑、紧张、烦躁等现象。此外,受疫情防控管理严格情况下,有的学生在学校基本过着“寝室-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一线的生活,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和校园社交活动,再加上日常体育锻炼的减少导致身体素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对身体呈现出各种小毛病或疾病往往会在心理和行为认知层面扩大化,从而产生心慌焦虑、疑虑幻想等严重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悲观厌世、仇恨社会与他人甚至*行为。

新冠肺炎疫情对普通大众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伤害和影响,而高校大学生本身心理素质还未成熟和人格还未健全,受疫情的影响比其他群体更为严重,故大学生疫情后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与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3)心理免疫与自我调节问题。正常情况下,高校大学生都有着一定岁月的生活阅历与人生经历,对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能力问题、环境适应能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管控等问题都有一定自我心理调节与免疫机制,保障个体的身心都能够健康和谐发展。而受本次疫情侵袭和影响下,部分学生的心理免疫与调节能力机制受到干扰,失去了自我的心理免疫能力与心理应激能力,导致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状态得不到良性发展。

心理免疫与调节出了问题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上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学习理解与记忆能力衰退等情况,在生活方面上表现出远离人际交往、夜间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生活态度消极等问题,在心理方面上表现出焦虑担忧、自卑自郁、害怕恐慌、情绪失控等症状。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1)社会大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百年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中,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和互联网大数据的普及化给人民生活方式和信息接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伊始,受网络信息的报道渲染和媒体视频的视觉冲击下,大众对疫情病毒带来的身体损害产生了恐惧和焦虑,心理健康受到很大伤害。疫情最紧急和最关键阶段,都是广大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冲锋在前、抗疫在一线。而普通百姓和学生很少亲临疫情现场,不能正确和客观看待疫情的影响,对疫情的心理认知和感知不足,从而引发普遍的疫情心理健康问题。

(2)校园疫情封闭式管理因素。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恢复正常的教学育人工作,但是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却大不同往常,部分高校实现封闭化和半封闭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进出校园和活动范围。为了减少人员不必要的聚集,除了教室、食堂、图书室正常开放外,大多数校园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场所被迫关闭,学生在学校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缩小,部分学生对校园环境和疫情防控气氛感觉到压抑感和“拘役”感,很容易从心理产生不良情绪和问题。

(3)家庭环境因素。 疫情爆发初期,由于疫情防控隔离需要,教育部要求各地区高校延迟开学,并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师和学生居家通过网络在线课堂进行授课学习。学生在家进行封闭学习与生活,线下没有同学老师交流沟通,与家人长时间处于固定范围内生活,容易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和矛盾,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都能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一定伤害与影响。同时部分学生家庭因所在地疫情隔离防控,父母不能出去务工挣钱,家庭经济收入驟减,造成家庭经济陷入困难境地,家庭生活负担给学生本人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焦虑。

(4)个体自身因素。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孤立、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难、情绪管理等原因,从大一进入校园开始就患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后期没有得到有效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治疗,严重影响了校园学习生活状态和未来发展。另外还有在疫情期间,心理状态正常的学生受到亲人离世、家庭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故、考试挂科等一系列事情,思想价值观发生变化,心理产生不良变化,进一步演变成心理健康问题。

3 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监测和动态跟踪制度。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在大一新生开学入校后都会安排心理健康专业化测评机构人员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系统测试。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可以预先知道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建档立卡,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应该加强心理测评研发团队,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监测和动态跟踪机制。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疫情后时代,学生返校后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检测评估和在校园生活学习一段时间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动态跟踪,不断记录和新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做到对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一人一测的测评和一人一册的记录跟踪。全面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学校心理课程教师、校园心理辅导室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力量多下寝室走访和重点学生谈心谈话、利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技巧来进行心理健康防护知识的宣贯和学习,加强学生心理免疫能和心理应激能力。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来开设,但因这门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过时、课程实践操作环节缺乏、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因此,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更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应该大力引进具有心理培训教育资质、心理专业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心理教师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团队的建设和师资力量,与兄弟院校及校外心理培训组织多进行交流沟通,为教师多举办心理教育课程培训,从而提高心理老师的教学教育工作能力及水平。

另外,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特别是需要强化心理教学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引入智能在线课堂,优化心理课程教学方法,将当下时事热点事件加入教学教材中,打造课堂互动讨论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还要充分发动学生团委、学生会、班委等学生组织和广大学生干部一起为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利用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技术运用的依赖性和普遍性,高校应该在网络平台上加强大学生网络和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排解,转而喜欢把自己的心理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矛盾放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学校和教师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因该好好利用网络阵地对有心理关注需求的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访谈和交谈、网络心理测试、网络心理健康评估等。这样,教师和辅导员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和真实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高校还应积极地把校园心理辅导室和咨询室同步搬到网络上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以非面对面或者匿名的方式交流沟通和举办网络心理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减少尴尬和顾虑,能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心理症结和问题,又有利于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帮助学生疏导不良心理思想和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4)构建学校,家庭及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人生导师”,家庭教育在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占据非常重要地位,也对学生的心理价值塑造和心理健康支撑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的培养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共同的努力,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长期交流联系和密切合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信息共享与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提供的学生以往的背景信息和事件来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历史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反过来家长也可以从学校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思想动态。

此外,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学生,需要送入医院进行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的,应该与医院、家长三方精诚合作,以预防为主和治疗为辅相结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工作。特别是对伴有*、*风险的心理问题学生,高校要及时主动联系告知家长,协助家长将学生送医治疗,做好家长的支持帮助工作。家长也需要积极配合好医院对患者诊断与治疗工作,同时医院方也应将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与学校和家长分享,构建好学校、家庭和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同机制。

4 结语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监测和动态跟踪制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完善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及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同机制等四方面阐述,为大学生心理防护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和对策。(来源 科学猫 有删减)

搜索

复制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