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看《抗大抗大》1-7级有感
七集纪录片《抗大抗大》,讲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发展历程,通过观看纪录片,我领略到了那个战争年代里红色信仰引领下的军事院校的重要意义。
最初的抗日红军大学是在红军长征结束后,为总结战斗经验和理论而建立的。因为部队里多数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较低,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重视培养新干部是对未来战争的直接投资。当时的教学环境十分艰苦,在窑洞里学习教课,但学员们的求知欲非常高涨,因为有包括*在内的很多党内干部和部队将领都来讲课,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窑洞大学”为当时的中国造就了一批为民族复兴献身的人,是最珍贵的财富。
近代以来,从鸦片战争到日寇入侵,经历了太多屈辱、苦难、欺压和奴役的中国人民渴望救亡图存。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众多知识青年、海外归侨发现共产党人可以带领他们去抗日救国、实现民族解放,于是无数仁人志士纷纷汇集延安,因为那里代表新中国的方向。王仲方、郑织文、姚崇仁、白刃……这些年轻人来自四面八方,不远千里穿越重重封锁来到延安,只为寻找中国新的希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抗大讲坛上,除了党政高级领导,也不乏知名学者,人们视野自由开放。学员可以公开场合谈论国家大事,发表政治观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知识青年和工农干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和谐相处,共赴国难。抗大始终在学术前沿,是传播真理的论坛。黄土高原上的边城延安成为抗战时期产生新思想的绿洲。
后来,抗大依靠广大人民深入敌后办学,对抗大的生存与发展以及民众坚持抗日的信心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在敌后战场实战来现地教学,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对指挥才能的培养和历练。抗大学员们凭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挺过敌后办学的艰辛和困苦。抗大学员的基本精神底蕴,就是压倒一切敌人,绝不为敌人所屈服。
抗大办学十年,培养了一批最具民族责任感、最富时代觉悟的年轻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打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人才基石,是党、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二、观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1-5集有感
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讲述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之父”钱学森先生曾经的颠沛流离、执着坚定和爱与付出的故事,这是一段关于艰难与信念、抉择与理想的不朽传奇。
钱学森先生在美国曾有最优厚的科研条件,但回国报效始终是他深藏于内心的人生归属。当时国际上“麦卡锡主义”盛行,钱学森先生作为世界顶级的空气动力学家,在提出回国需求时,便遭受了美国军方毫无人性的监禁,后来又对他实施了长达五年的软禁。“被美国政府拘禁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在*的不懈努力下,钱学森先生终于得以远渡重洋回到祖国。
“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钱学森先生刚回到祖国,就立下了这一铮铮誓言。他毅然担负起建设新中国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的重任,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他瞄准军事技术的前沿领域,带领人们学习先进的*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
钱学森先生为我国的科研领域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与此同时,他对待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他谈及*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也不轻言放弃,即使失败也不会有怨言,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
正是在钱学森这样的爱国科技工作者的引领下,中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