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抗大》观后感:
纪录片《抗大抗大》的基本表现方式为“口述历史”。一群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向我们娓娓讲述76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老人,都是当年奔向延安的青年学子,他们有的已经超过百岁,但作为抗大的幸存者,讲起自己曾经有过的光荣岁月,依然声如洪钟,饱含深情。如今幸存的百余名抗大老人以口述形式对历史加以再现,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鲜活而生动的史实。《抗大抗大》还记述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在这所新型学校的成长,记述了他们对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他们创作的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成为鼓舞人民、团结杀敌的进军号。
1936年前后,面对国内的紧迫形势,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进而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型人民军队,抗大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抗大办学,堪称世界奇迹,这些人民军队的指挥员,吃大锅饭、睡土铺、住窑洞,却办出了与世界任何一所军事院校足以比美的一流学校。*、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等等,这些党和军队的领袖们,都是抗大学员面对面的直接教员。*同志的一系列军事名著,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其实都是最早为抗大学员授课的讲稿。有了抗大,人民军队的军事政治建设朝着新的目标大大前进了一步。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观后感:
在国家困难时期,钱学森主动寻求归国之路。钱学森虽然具有优渥的科研生活条件,但是,为了回到新中国,遭受了多重磨难,最后想尽办法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优先发展飞机研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共识。但出乎意料的是,钱学森却态度鲜明的建议,应优先发展*。在工业体系还不健全的时代,钱学森克服了种种阻力。1956年,为了打破西方的核垄断和战争讹诈,中共中央果断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也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奠基文献。
从1956年10月开始,钱学森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给年轻人从头上课,他为此专门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蒙了第一代从事*和火箭研制的中国人。在火箭这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中,钱学森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缺乏专家人才的年代里,国防部五院是一步步地扩大发展着。从“反设计”工程研制到自主研发,中国航天人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坎坷。
在中国航天人一次次迈向新高度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航天事业仅仅历经60年的短暂岁月,这60年,是中国航天人一步步迈向传奇的60年,而这60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从无到有,从零起步艰辛奋战的60年。如今的航天事业,离不开60年前钱学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执着地追求我国的“巡天第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