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纪录片《抗大抗大》有感
如果不是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可能都不会了解到在我们国家的抗战史上还存在这样一所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成立了“红军大学”,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86个春秋。86年前,一群怀揣着梦想的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有的出身富庶,有的家境清苦,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他们不远万里长途跋涉,甚至向自己的亲人隐瞒行程,他们就是当时抗大的第一批学员,也是后来抗日战争中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抗大抗大》这部纪录片历时1年,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了百余名抗大老人的人生历程,再现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激情岁月,让后人得以从老人的回忆中窥得一二。
通过观看,我了解到了抗大幸存者当年在抗大的故事,也只有这时,我才能切身的体会到,那些写在书本上的、人们口耳相传的、仿佛落满了灰的故事,是一段段鲜活的人生。老人们曾在抗大求学,聆听毛主席的教诲,亲历了反围剿战争,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军事理论,抱着坚定的政治信念,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去。抗大教学条件艰苦,没有教室、礼堂、桌椅,但抗大师生不畏艰苦,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续学习。抗大为中国培养了20多万名文韬武略、英勇善战的人才,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学党史坚定了我的政治信念,革命先辈们勇于斗争、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时刻鞭挞着我,促使我提高自己,向党靠拢,铭记历史,建功新时代!
二、观《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有感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一生波澜起伏,无论是他钻研工科,还是选择赴美留学,还是坚定归国,核心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祖国”。
通过观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对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分别是《艰难回国路》、《命运的抉择》、《长箭趁东风(上)》、《长箭趁东风(下)》和《巡天第一星》,讲述了钱学森在美方的重重阻挠下毅然回国,投身到中国航天事业的研究之中的故事。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钱学森选择学习工科,是因为看到了祖国工业发展缓慢,科技水平低下,所以为祖国而学;他赴美求学,拜入冯·卡门的门下学习,刻苦努力的结果换来了老师一句“你在学术上的成就已经超过我了”的评价,但钱老没有洋洋得意,依旧谦虚低调;收到周总理回国建设的邀请,钱学森毅然辞去在美国的职位,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即使受到重重阻挠,也不能阻止钱老的拳拳爱国心。钱老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若有战,召必回,祖国是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回去的地方啊。
当时的中国刚刚建国不久,国内一穷二白,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远不及在美国时优越,但是钱老并不介意,带领着一众航天先锋们克服困难,研究中国自己的火箭、卫星、原子弹和*。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钱老和航天前辈们辛勤耕耘,不畏艰辛,怀揣一腔热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他们离开父母妻儿,甚至隐姓埋名,抛弃一切,他们选择放弃身份,但我们一定要铭记他们。
如今我学的也是工科,我也要学习钱老的精神,对学术研究更加认真,将来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