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看《抗大抗大》1-7级有感
观看《抗大抗大》让我对抗大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抗大的前身为红军大学,1937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迁往陕西延安。*深知办教育、培育人才,是拯救民族危难的一把*。学校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红军输入了大量优秀的军政指挥人才。抗大的生活、办学条件艰苦,没有校舍教室,学员们就自己挖窑洞,没有粮食就自己种,他们用石头做桌椅板凳,但他们的生活却是非常快乐的、精神上是十分富足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集-群贤毕至,抗大没有考试,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到延安来就是最好的考试。他们有的人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靠着信仰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线来到抗大,只为了寻找中国新的希望。黄河之滨集聚如此之多的优秀青年,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又有何愁。反观现今,各个大学风景秀美、生活设施完善、教育资源丰富,但大量的大学生在蹉跎岁月、浪费着国家和社会资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资源学好文化知识,将其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地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观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1-5集有感
“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这是华罗庚在《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中的呼唤。作为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回到中国报效祖国始终是钱学森藏于内心的人生归属。《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让我对钱老的感人事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悟了钱学森精神的内涵。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老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钱学森放弃美国富足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一个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涯中,钱学森并没有在逆境中消磨掉自己的天才,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工程控制论》的写作。回到祖国怀抱的钱老放下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钱老一行人由香港海关回国时,他们做了最坏的打算,钱老家人不惧牺牲也要回到祖国的精神感染着每个人。正是一批批视死如归的知识分子回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新青年,我们应当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科研和生活,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或许我们无法达到钱老无私的境界,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应时刻装有祖国和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