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冯光灿发布于:2022-10-03 09:58:21
饺子的来源 饺子来源的3种主要说法: 第一种,神话传说 一说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取其与“混囤”的 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又说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第二种,张仲景,一段救死扶伤的故事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第三种,春节习俗说 饺子又叫“交子”,据史料记载这名称的来历与我国大年三十夜食饺子的习俗有关。 在大年三十夜把备好的肉、菜剁成馅,其中的肉和菜谐音为“有财”,因此在剁时往往要弄出大的声响,让左右邻居听见,馅调好后和面擀皮将它包成月牙形的食品,到午夜十二点时下锅煮熟全家共食。 旧时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12点为“子”时——“子夜”,子时钟声一响人们迎来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习俗中在子时吃的这种带馅食品完全是为了辞旧岁迎新年,因此称之为“交子”,口耳相传,便得此名。又因为“交子”为食品的一种,便在前边加上“饣”,于是成为“饺子”。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