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沙玛曲林发布于:2022-09-28 20:03:17
指吆喝着招揽买主。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至於街市小儿叫卖小而黑者为酸葡萄,品斯下矣。”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蹂躏》:“姐姐去摆摊子,自己又推着车子出去叫卖。” 萧殷 《桃子又熟了》:“墙外忽然传来一阵响亮的叫卖声:‘*呵!又大又甜的*!’” 叫卖,亦称吆喝,也叫市声或货声。这是一种初级的广告形式,也是一种历史现象。《韩非子·难势》载:“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这个卖矛又卖盾的“自相矛盾”的故事,可以说是叫卖在典籍上最早的记载了。自从西周时有了商品交换,随着贸易的发展,形成了“行商坐贾”。而经商者求买求卖心切,必然用叫卖这种方式(坐贾有自己的店铺无需叫卖),尤其是那些做小生意的小商贩。所以,走街串巷叫卖的历史非常悠久。 近些年,可能是由于怀旧的原因,在舞台和庙会上,有人在模仿从前的叫卖声,有的学得确实很像,但听了总觉得是“假的”,因为是吃饱了喝足了在表演,而缺少了沧桑感、真实感和历史环境。但不管怎样,这些模仿的叫卖声,让年轻人知道了从前北京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也让那些怀旧的人找到了一种感觉。而听那真正或嘹亮悠扬、或低回婉转、或沙哑短促的叫卖声,再吃着那香甜可口、地道、充满风尘气的小吃,只有在梦里了。 就北京来讲,那京味儿、京韵,悠长悦耳、抑扬顿挫的叫卖声由来已久,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了京味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庙会集市上,还是大街小巷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从我记事儿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一直到五十年代中,这种市声几乎每天都不绝于耳。 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从前京城小商贩所卖物品及其叫卖声,大都是按季节和节令而异的。但也有一些小商贩常年都叫卖同一物品,是无季节之分的。这其中包括一些手艺人,像修理皮、便鞋的,修理桌椅板凳的,磨剪子抢菜刀的,修理雨旱伞的等,都有其自己的吆喝声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