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陈奕嘉发布于:2022-09-26 07:43:32
2006年,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高密市艺术剧院为其保护单位。 茂腔起初为民间哼唱小调,也称为“周姑娘”,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相传因一姓周的尼姑演唱而得名。 据《胶南县志》记载,茂腔起源于明代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1800年前后,民间艺人吸收各地肘鼓子之长,后又加入了民间小调“老拐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而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本肘鼓”与苏北“海冒”调进行了结合,又形成了新的唱法——“冒肘鼓”。 茂腔因其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而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值得关注的是,茂腔中的女腔尤为发达,有一种悲凉哀怨之感,极其能引发妇女们的共鸣。 茂腔的曲牌,多是从梆子、京剧中移植过来使用,正反调式的各类板式基本齐全,而且还创立了“*”“小生娃娃”等曲牌。其脚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文戏武戏兼备。其伴奏乐器有鼓、钹、锣、柳琴、京胡、二胡、月琴、唢呐、笛、笙、低胡等。 《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五杯记》《风筝记》《钥匙记》《火龙记》《丝兰记》《绒线记》《蜜蜂记》等为其代表性剧目。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