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因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早期没有曲谱,使用“溜腔”演唱,后用同音“柳”字代替“溜”,故称为“柳腔”。它形成于山东省即墨地区西部大沽河流域,广泛流行于山东半岛,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柳腔运用的是山东省即墨地区的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生活气息浓厚,并具有浓烈的乡村风味。此外,柳腔还擅长运用比兴以及夸张手法,来增强其感染力。
柳腔的音乐有文场和武场之分,其中文场包括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等弦乐器,以及笙、唢呐、笛子等管乐组成。而武场戏则由板鼓、吊钹、小钹、哑钹、碰钟、大小堂鼓以及大小锣等组成。
其曲牌包括演唱曲牌、弦乐伴奏曲牌以及吹打乐曲牌,其中大部分是从当地民歌、小调中发展而来,不过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
柳腔的唱腔经历了一个从无伴奏自由演唱到有伴奏定调演唱的发展过程。按照其音乐风格划分,柳腔分为悲调、花调、生调、反调及借鉴其他剧种的南锣、娃娃腔等;按照板式或节奏划分,则分为大慢板、慢板、原板、尖板、散板、哭头、二六、流水、快板、垛板等。
柳腔因其表演清新质朴,风趣生动,被誉为“胶东之花”。
其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其中生行有大生、小生、老生、娃娃生等;旦行有青衣、刀马旦、老旦、彩旦等;净行则是文武戏兼唱;末行专门表演中老年脚色,因当前无明显特色,故大都并进了生行;丑行多扮演反面、滑稽或憨呆的脚色。
柳腔拥有一大批演出剧目,包括传统剧目一百二十多个,移植剧目八十多个,现代剧目四十多个。其中《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金簪记》《玉杯记》《丝兰记》《火龙记》《风筝记》《钥匙记》《罗衫记》《绣鞋记》“八大记”等为其代表性作品。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