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八百》有感 21级壮医学一班覃杰湘

用户头像
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覃杰湘发布于:2022-04-28 20:51:25
说实话,这是我第二次看《八百》了,第一次是学校在紧张的学习氛围组织看的,我听到片名,我就在疑惑,为什么叫“八百”? 以苏州河为界,南面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北面歌舞升平商女犹唱后庭花,电影在这样的反差中拉开 这是一场悲怆的“直播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四百多人抵抗数以百倍的日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他们毅然抵抗了四天四夜。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政客们希望西方列强在目睹战争的残酷后增加谈判的筹码,而战士们则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告诉身后的四万万同胞,我们没有挫败,中国还有希望,这便是一-八佰。 和以前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同,) \佰并没有一味的歌颂英雄主义,也没有以高姿态来批判弱者,而是以客观的角度来反映这些小人物。 他们都是普通人,是农民,有着各自朴实的愿望。*家里刚分了地,还有个素未谋面的媳妇儿;小湖北家里的晚稻还没人收;端午还没照过相,想坐船去远方;羊拐过了小半辈子还没碰过女人;老铁家里还有年迈的老娘和儿子需要人照....电影给予了这些小角色足够的支撑和理解,没有人不怕死,都是肉体凡胎,战争之下谁还不是个“种地的",但是中国这块地,只有我们自己能种,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道理。在经历战争的“洗礼”,他们在成长在蜕变,使得他们各自的角色更加丰满,立体。 一个战士身上绑满*,留下血书,跳进日军的铁甲阵,接着第二个,第.....他们一个个报出自己的姓名籍贯,慷慨赴死,尤其最后那一-句撕心裂肺般的“娘,孩儿不孝了"直接将人情绪的进度条拉倒了顶点,自古忠孝两难,“国人皆如此,*何敢"亦是振聋发聩。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 也是- 一个转折点,把战争中普通人奋起反抗的成长和觉悟都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导演以《八佰》为名,我想不单单是指这八百将士,更是想传达-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他们是英雄也是人,直视战争的残酷也会畏惧会退缩。而在危难之际,他们所焕发出来的是人的尊严和民族的韧性。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