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是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很难不被这十三钗触动,我甚至会忘记了她们的职业。 她们第一次来到教堂的时候,眉目艳丽,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骂,走起路来腰肢一扭一扭,满是风尘女子的味道。一来就占领了地下室, 在里面肆无忌惮地打牌,换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国人调情。 她们把脂粉味带进了教堂, 一群让人生厌的女人,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 会为了一根琴弦而用生命犯险,没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群女人,愿意用命去护着一群抗拒她们的孩子。沦落风尘又如何,可是谁又心甘情愿的卖弄风情?她们也不过是因为背后的一个个悲惨故事才不得已向生活弯下了腰。她们心里或许没有什么家国情怀,但她们的情,她们的义,明明白白的摆在这里,干干净净。 这些姑娘们,拿着玻璃碎片代替女学生们去赴一场明知必死之局的宴,只是因为她们是女学生口中的“姐姐”。人性-这是我在她们身上最为触动的一点,也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一点。女学生们,一开始也看不起些个浓脂艳抹的所谓“*”,这些个“姐姐”也不想管她们,但是后边经历完这些,女学生看着主动说替自己送死的“姐姐们”,终于释怀,觉得她们伟大。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更显得动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穿上学生服装,她们一个调侃一个,多了一些风韵,你帮我系扣子,我帮你剪头发。就这样等啊等,笑到了第二天,突然有点依依不舍,回头望去,看着这群学生,她们欣慰了,只想她们平安,说代表着祖国希望。她们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以人性的光辉带来人们的温暖和期望。她们用自己薄弱的力量,为和平垒起一道墙。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