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苏轼的《琴诗》中有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古琴遗存为传统乐器之最,现见于南北朝至今的古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余首。但从远古至唐末,直接的乐谱材料极为贫乏,欲了解古代传统音乐风貌,古琴是重要的音乐宝库,古琴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
礼记中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传说先古之琴原为五弦,后周文王周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从此有了七弦琴。有关琴的记载在诗经小雅多次出现。可见当时琴的演奏已十分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琴的演奏,琴的传说也很多,有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孔子游列国作《幽兰》等等。西汉时期刘向的琴说,论述“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东汉和魏晋时期,著名琴曲主要有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和阮籍的《酒狂》等,丘明的《碣石调.幽兰》曲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乐谱,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斫琴图》反应了当时的斫琴艺术。唐宋时期琴文化广泛向外传播。此后各个时期的琴文化都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古琴制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征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个月,居中最大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古琴形制命名的礼乐思想,反映出儒家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是个体性的,乐的作用是谐协,礼乐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互相和拍,以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目的。
传统文人对琴寄予的是载道与言志,古人云“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就是以“琴”来隐喻禁止淫邪以存正气,琴被认为是圣人之乐器,应该是读书人每天生活修养的一部份。儒家重视人伦,仁的观念就是推己及人,两人和合才成伦。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