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文字诞生之前,还是诞生之后,都有大量的美术作品留存和问世。美术作品成为文字之外留存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尽管历经沧桑巨变,很多作品已经消失,但流传至今的美术作品数量依然惊人。
如果每一件作品是一颗闪亮的星星,那这些作品就汇聚成了一个灿烂的星空。她们无时不在发射着光辉,期待与你的目光相遇。当你打开这本《美术欣赏与实践》的教材时,也就开始了一次畅游星空的机会。
走近美术作品,观看它,感受它,每次相遇都是一个珍贵的交流机会。但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依然有很多人没机会看到美术作品的原作,于是人们借助书籍和网络资源,去感知美术作品的概貌。
问题是,如何去鉴赏一件美术作品呢?
很多人初次面对美术作品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我看不懂”,如果这时候没人去引导他如何欣赏,有这次经历之后,这些人可能就和这件美术作品失之交臂了,还有很多人由此对美术作品“不感兴趣”。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一件事呀,入宝山而空手归。
其实,美术作品并没有那么“难懂”,甚至把“懂”作为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开始,本身就值得商榷。美术作品不是数学公式,“懂”就是了解其原理,可以直接拿来应用;也不是英语单词,“懂”是记住了这几个字母组合的明确含义。
美术作品欣赏首先需要动用你的视觉体系,乃至全身的感知体系去感受,全身心的投入和体会作品的整体和每处细节,而不是一上来就去“懂”它。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和其图片都是几千年来人类艺术留存下的精华,是美术星空中的灿烂之星。对其无感,或者“不感兴趣”,不是“星星”的问题,是欣赏者还没有开启对艺术的感知之门。现在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这个门是敞开的,下一步的问题是,你是否欣然踏入?
一件美术作品放于面前,其丰富的信息便蓬勃而出。一般来讲,观众的第一反应是找寻这件作品的题材——绘画画得什么?雕塑表现的哪个人?书法写得什么文字内容?至于建筑,此类解读就变得有些困难,于是转向这是哪里的建筑?建筑的名字是什么?等遇到没有题材的作品时(比如抽象绘画,“极少主义”或者“后极少主义”雕塑),这类解读更遇到了屏障——对作品的“题材解读”、“主题解读”变得不可能。这时候不得不转向对笔触、色彩、线条、构图等作品形式语言乃至展场氛围的的感知。
当作品的初步感知开启后,细细体会面前这件作品时,很多已有的知识会涌入你的脑海。你会明确这件作品诞生的时间和空间,创作这件作品的作者来自哪个具体的历史坐标,空间位置?进而思考,这个作者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其精湛的绘画技法,巧妙的题材处理,作品所携带的时代气息,无时不在让你或困惑,或惊喜;或毫无共鸣,或怦然心动。这个作者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作品中的人物和他是怎样的关系?他曾经处于怎样的现实世界?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他的作品为何在当时,或者在后来,乃至在当下变得如此重要?
这些念头交融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原来需要系统了解一下中外美术发展历程以及当下美术世界的现状。这一学习不仅涉及到对作品的定位,更和提升自己欣赏水平息息相关。
点赞 (0)
回复